简介:目的分析2016年和2017年盐都区内蚊类种群构成、月份消长和不同环境蚊种数量等情况,为防蚊、灭蚊和相关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成蚊监测采用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幼虫监测采用布雷图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盐都区城乡周边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盐都区的蚊虫种类以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主,两年合计捕获量淡色库蚊占42.4%,三带喙库蚊占28.5%,按蚊占26.6%;农村监测到的蚊虫数量远高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生境中湿地公园捕获数量最多,占56.5%;两年的8月份蚊虫捕获数量均最多;盐都区上半夜户外活动的蚊虫种类主要是中华按蚊,且22:00左右为活动高峰;6—8月份农村地区布雷图指数大于10,存在中度登革热传播风险。结论盐都区城区的蚊密度总体控制较好,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农村地区的蚊虫数量较多,应加强监测,开展宣教和消杀工作,在蚊媒密度高峰来临前的5、6月份开展灭蚊工作,效果较好。
简介:目的探讨辽宁省不同地区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的抗药性状况,以期合理使用杀虫剂。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LC50。结果各地试虫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有差异:对溴氰菊酯,采自盘锦的蚊虫较敏感,采自朝阳、阜新的蚊虫已产生初步抗性,采自营口的蚊虫属实际抗药性,采自丹东的蚊虫有较强的抗性;对DDVP,采自盘锦市的蚊虫属初步抗性,而阜新和营口、朝阳市淡色库蚊、丹东市的中华按蚊则处于较高抗性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采自丹东的蚊虫有较强的抗性,与抗性最低者的敏感性相差10.6倍。结论抗药性的产生与杀虫药的使用情况有关,不同地区对药物应区别使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