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华裔新加坡籍知名学者郑子瑜教授,应上海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与华东修辞会的邀请,于今年六月参加"语体学学术讨论会",并应邀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作巡回讲学。本刊记者于六月十日在复旦大学专家招待所访问了他。记者请郑教授谈谈他写第一部中国修辞史稿的经过,并请他就中国的语言美及语言统一问题谈点看法。以下是淡话记录:一、问:您可以谈一些从事修辞研究的经历和冶学的经验给青年人作参考吗?

  • 标签: 修辞学家郑子瑜 著名修辞学家 访著名
  • 简介:一、二十年前,台湾修辞界曾先后涌现两部影响较大的著作,这就是黄永武的《字句锻炼法》和黄庆董的《修辞》.90年代初,台湾修辞的又一力作引起人们瞩目.这就是空中大学沈谦教授的30万字的专著《文心雕龙与现代修辞》(台湾益智书局出版)。

  • 标签: 现代修辞学 文心雕龙 修辞学家 台湾地区 沈谦 力作
  • 简介:<正>赫尔岑是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作家、政治家、也是修辞。屠格涅夫、高尔基等都赞扬过他的修辞才能。他生于1812年,今年是他诞生一百七十周年。赫尔岑使用语言的特点之一是艺术成分和政论成分相结合。他写的《往事与随想》就是艺术性政论。这部作品语言清新、优美、活泼自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把它当作学习俄语的读物。赫尔岑的《谁之罪?》是一部

  • 标签: 修辞学家赫尔岑 纪念赫尔岑 赫尔岑纪念
  • 简介:修辞需要修辞术。但把修辞只看成是修辞术、修辞技艺:“研究语言襄达技巧”,则阻滞了修辞科学化的进程。作为科学的修辞,回答的是“人们事实上在怎样运用语言”以及“为什么要如此运用语言”;作为技艺的修辞,回答的却是“人们应该怎样运用语言”。

  • 标签: 修辞术 修辞学 运用语言 研究语言 科学化 技艺
  • 简介:中国古代有没有修辞思想?20世纪70年代,有西方学者提出:“东方或中东没有修辞”。如今这种观点有所改变吗?应从技术还是哲理层面来发掘中国的古典修辞思想?套用单一文化背景下的西方古典论辩模式,还是立足多元文化背景和全球视角呢?这是一直困扰东西方学者的文化命题。

  • 标签: 修辞学思想 20世纪70年代 多元文化背景 文摘 西方学者 论辩模式
  • 简介:《当代修辞》2013年第4期发表胡范铸、陈佳璇、甘莅豪、周萍的《"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构建"机构形象修辞"和"实验修辞"的可能》。该文认为:国家形象修辞应该说是机构形象修辞的一种特殊类型。修辞历来关注的主要是个人话语,随着社会的日益现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机构话语的修辞将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而这一趋势也势必将深刻制约中国当代修辞的发展。目标产生问题,问题选择方法。中国修辞包括机构形象修辞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社会发展。

  • 标签: 中国修辞学 机构形象 文摘 国家形象 个人话语 社会生活
  • 简介:上世纪60年代末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创立了互文性理论,80年代起互文性理论被逐渐译介入中国。《当代修辞》2013年第5期发表刘斐的《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该文将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属于互文性理论的早期译介期;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属于系统引介期;第三阶段为本世纪以来的逐步繁荣期。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三十年来中西互文关系研究,指出中西互文存在着广阔的对话空间。

  • 标签: 修辞学 互文性理论 传播与发展 文摘 80年代 克里斯蒂娃
  • 简介:《文艺研究》2013年第5期发表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谭学纯教授的《小说修辞批评:“祈使——否定”推动的文本叙述——以微型小说(提升报告)为考察对象》。该文认为:微型小说的超短叙述和公文删除事件过程的文本面貌吻合,使得小说《提升报告》选择了公文的语言包装。

  • 标签: 小说修辞学 文摘 微型小说 文本叙述 福建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 简介:《毕节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发表宗守云的《(圣经)的修辞观》。该文认为:《圣经》的修辞观,在本质上属于伦理修辞,不属于言辩修辞。《圣经》的修辞观表现为,追求“诚言”,力求“善言”,讲求“慎言”。《圣经》修辞观的价值在于,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共通性和伦理修辞的一致性。

  • 标签: 修辞学 《圣经》 文摘 修辞观 人类文化 一致性
  • 简介:文章回顾了西方修辞研究传统对中国修辞的忽视。作者认为,以陈汝东教授为代表的修辞思想破除了东方无修辞的幻像,为比较修辞研究奠定了基石。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建构全球修辞的可能性。

  • 标签: 修辞学 问题修辞 修辞问题
  • 简介:<正>凯瑟琳·卡里兹著,美国印地安纳州布卢明顿市印地安纳大学1988年出版,239页.凯瑟琳·卡里兹《金瓶梅的修辞》的出版标志着运用英语对这部富有情趣而又重要的晚明小说进行全面研究论述的专著已经开始涌现.是书对《金瓶梅》中所引用的为其错综复杂的描写提供素材的著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第一章介绍了《金瓶梅》成书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文化潮流.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的旨趣就是频繁地引用戏剧作品和歌曲,这种旨趣曾被一位对大众文学的写作形式颇感兴趣的文学行家作为判断作者身分的依据.

  • 标签: 《金瓶梅》 修辞学 民间说书人 印地安纳 西门庆 引喻
  • 简介:摘要20世纪见证了修辞的全面复兴,开始与其他学科如哲学,文学批评,语言学等相结合,如西方哲学以语言分析作为构造,解释和评价理论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来越凸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 标签: 修辞学 修辞学转向 当代修辞学
  • 简介:两个士兵谈起死亡入夜后的苏北营盘一片寂静两个二十岁的士兵盘腿坐在亲近了无数遍的野战操场热烈地谈起他们早已不再遍植红高粱的胶南村庄那些如大豆小麦一般纯朴的乡亲流落城市打工谋生的少年玩伴或长或短暗恋过的几个女孩

  • 标签: 修辞学 组诗 士兵
  • 简介:作为公共修辞的一种形态。以国家为修辞主体,旨在处理国内政务、塑造国家形象、协调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人类事务。国家修辞是公共修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旨在研究国家修辞行为和现象、综括国家修辞手段和策略、揭示国家修辞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文章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重大国内外事务中的修辞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国家修辞、国家传播、国家修辞等新范畴,分析了国家修辞的内涵、类型及其修辞主体和传播价值,阐述了国家修辞的内涵、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以及研究方法,综括了国家修辞研究的学术和实践价值。作者认为,从个体修辞走向公共修辞、从民众修辞走向国家修辞反映了未来修辞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公共修辞 国家修辞 国家传播 国家修辞学
  • 简介:<正>现代修辞的诞生如果从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发凡》问世算起,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来,对于什么是修辞的问题,修辞界一直争论不休,几乎象一块难以消化的口香糖,被人们不停地咀嚼着,反复地品味着,这不能不发人深思。这里我也想再把它抖落一番。我想还是从认识与存在的关系说起。世界是客观的存在,思维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认识必须通过表达才能进行社会交流,产生社会效果。存在于思维中的认识是潜性的认识,以特定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认识是显性的认识。从客观存在到主观思维是一个由存在到认识的过程,即由客观到主观的过程。由主观思维到社会交流是又一个过程,是认识由潜在到显在的过程,即由认识到表达的过程。表达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不是机械地简单复制的反映,而是经过主观筛选、模拟、评判,染上主

  • 标签: 修辞学 再思考 言语表达 逻辑学 语言学 主观思维
  • 简介:<正>放在我书案上的是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九月出版的《现代汉语修辞》,它是参加这本书编写的一位朋友赠送给我的。我化了几天时间,认真地阅读了它。这是一本在同类著作中别开生面的书,它吸收了这些年来修辞研究的成果,集中了修辞研究工作者的智慧,是修辞园地上新的蓓蕾。在大学《现代汉语》教学中,修辞课的开设是较

  • 标签: 修辞学园地 园地新 新蓓蕾
  • 简介:修辞观不仅是语言观,也是一种文化观,它反映了人们如何构建一种科学理论的文化心理流动。客体论的修辞观所构建的是传统的修辞,即以实用功利为框架;主体论的修辞现恰恰相反,它基于当代社会人们的心灵远游和自我意识的呼唤,把修辞这种语言活动当作人类自我观照、自我超越的一种手段。它所构建的是供人们遨游与托命的玲珑巧妙的心灵载体─—现代修辞

  • 标签: 修辞 文化 客体论 主体论 传统修辞学 现代修辞学
  • 简介:戴磊同志的修辞专著,题名为《修辞探新》。作为第一位读者,我读这本书时,首先注意的是它“新”在哪里。读完后,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方法论。传统修辞注重例证的搜集和研究,运用的大多是归纳的方法,往往陷入一种经验的思维,难以从本质规律上科学地解决问题,有时甚至会把自己置于自相矛盾的境地。陈望道的《修辞发凡》注意用辩证法研究修辞,是一大创新。但有些部分,比如积极修辞的辞格部分仍然运用归纳的方法,因而未能找到科学的、让他自己满意的辞格分类标准。

  • 标签: 传统修辞学 《修辞学发凡》 本质规律 积极修辞 分类标准
  • 简介:1840年至1918年的近代修辞史的主要标志,是复古与创新的交织、西学与中学的辉映。体现在小说、词典修辞理论的弘扬深化.文体修辞理论的革新拓宽,翻译修辞理论的开创建树等方面。分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时期修辞说,从古代转向近代。

  • 标签: 修辞学史 近代 史略 修辞理论 鸦片战争时期 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