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科用药过程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提升儿科用药的安全性。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诊治的300例儿科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结果对所选的300例患儿进行分析,其中17例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有7例曾出现过药物不良反应史,12例存在皮肤不良反应,例如皮疹、荨麻疹等,1例有肝功能损害,2例出现腹泻呕吐症状,1例肾脏受到损伤。结论儿科患儿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抗菌药物的应用,临床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最大限度的降低儿科出现不良药物反应的几率。

  • 标签: 儿科 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51-0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常用抗结核药物有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等,用药须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因抗结核药物用药时间长,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探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结核 抗结核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及原因,提高药物安全使用率,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搜集2011年-2013年我院上报西药、中成药不良反应共计88例,对药物安全使用及利弊进行评价。结果包括严重不良反应3例,均抢救成功,一般不良反应85例。19例均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69例与患者自身有关。结论临床不合理用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因此现阶段仍要从联合用药、安全用药抓起,确保临床医疗质量和患者用药安全。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评价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探讨预防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3615例用药儿童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静脉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15.65%,肌注给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63%,口服给药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5%。抗生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占首位。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儿童的生理特点、用药途径、药物种类等密切相关。加强处方药的管理,合理使用药物,开展治疗药物浓度检测以及用药安全教育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儿童 药物不良反应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至6月份的115例ADRs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在上报的115例ADRs中,抗菌药物占46%;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4.7%;静脉给药引起ADRs最多,占80%;累及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9.1%。结论抗生素及中药制剂是引起ADRs的主要因素,医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当前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在我国越来越多,已经引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临床药学与科研工作者重视与反映。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对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逐步加以阐明,这对提高临床药学的合理用药水平、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此对输液药物反应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分析,阐述了一些当前输液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

  • 标签: 输液药物不良反应 原因 预防对策
  • 简介:摘要综合叙述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在骨骼、皮肤、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各种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提出相应的用药建议,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旨在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预防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喹诺酮类 不良反应 相互作用
  • 简介:摘要收集科室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如抗生素配置过早、配置药物的溶媒选择不正确、忽视了药物配伍禁忌、不能正确执行无菌操作等。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加强护理操作中重点环节的管理,同时加强护士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应急能力培训,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 标签: 静脉输液 药物不良反应 防范措施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遏制滥用抗菌药物,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水平,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期间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对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时间和频度、联合用药以及使用方法等进行分析,总结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0%,多数为经验治疗,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很低,远远达不到要求。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用法用量、用药时机、联合用药等方面。结论明确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并且进行合理运用考评,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抗肿瘤药发生药物发生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以减少肿瘤患者ADR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12例ADR的发生时间、人群分布、ADR级别、抗肿瘤药物构成比、累积系统及临床表现等。结果312例ADR报告中,男性居多,占62.5%;有253例(81.09%)ADR发生时间<24h;抗肿瘤药物中铂类抗肿瘤药最多,奥沙利铂占14.42%;严重ADR居多有156例,占62.82%;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为主;312例ADR患者主要累积的是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共计384例次,占88.45%。结论应规范抗肿瘤药物的ADR常规处理,做好抗肿瘤药物ADR的预防、监测工作,尽可能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 标签: 抗肿瘤药 药物不良反应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盐都药检所对某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提出加强医院药物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患者临床资料,内容包括退换药种类、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处理结果等,对所得结果进行总结后,探讨加强医院药物管理有效措施。结果107例因药品不良反应退换药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后均好转出院,治疗有效率100.00%,无死亡情况发生(0.00%);不合理配伍药物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所占比例高达53.27%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医师及药剂师合理用药意识,药检所应对医院药物管理工作给予支持及协助,并进行有效监督,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保障患者疗效及用药安全性。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加强医院药物管理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我院药物治疗患者200例,其中5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分析药物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间的关联度,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相关联,其中以≥55岁患者、静脉给药和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为显著,各因素间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药物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正确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报告分析 预防措施 给药途径 药物种类
  • 简介:摘要提供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旨在为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繁荣医药事业作贡献。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 简介:目的:介绍抗HIV/HBV病毒药物不良反应,指导临床工作者早发现、早处理.方法:总结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近10年来35篇有关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文章.结果: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皮疹、脂代谢异常.替诺福韦(tenofovir,TDF)具有潜在肾毒性,主要导致肾小管损伤.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ADV)的结构与TDF相似,均可导致肾毒性.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inhibitors,PIs)主要不良反应为代谢综合征.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的不良反应事件少见,少数发生严重皮疹.结论:不同类型抗病毒药物具有不同的不良反应.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乙肝病毒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患者对其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各种药物。方法以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抗高血压药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选1000例高血压患者中,出现以下不良反映(一)A1受体阻滞剂;(二)B受体阻滞剂;(三)利尿剂;(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五)钙离子拮抗;(六)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结论使用合理的抗高血压药物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药物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脂血症所致横纹肌溶解不良反应的症状及防治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5例高脂血症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治疗方式均为每天晚上口服一次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时间为8周。结果本次高脂血症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期间1例患者出现横纹肌溶解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急性肌痛,伴随全身恶性、呕吐和酱油色尿等,立即停药并通过血液透析治疗和有效护理后患者病情有所缓解。结论在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必须对他汀类降脂药的用药安全高度重视,一旦发现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需立即给予患者相关治疗和护理。

  • 标签: 高脂血症 他汀类药物 治疗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源性死亡病例的用药特点。方法检索2004至2014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药物导致死亡病例,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用药种类、器官系统损害进行数据分类统计。结果致死患者主要给药途径静脉给药致死率为59.4%和口服给药致死率为19.69%;主要致死药物抗感染药物致死频次占41.75%,中药制剂占18.45%;致死患者主要原发疾病全身性反应40%、消化系统31.1%、呼吸系统8.1%。结论医务人员要重视和加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药源性不良反应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