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组织病是由荚膜组织引起的系统性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全身淋巴结肿大、进行性肝脾肿大和骨髓抑制,病死率高且早期诊断困难。我院收治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荚膜组织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真菌感染 诊断
  • 简介:组织(Histoplasmacapsulatum)是一种深部真菌,可引起人体深部组织病。最近我们从1例患者骨髓涂片瑞氏染色、PAS染色、骨髓病理活检中检出组织,现予报道。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两性霉素B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织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7例确诊为组织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及诊疗过程。结果组织病发病形式多样,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难度大,及时用药、正确选择药物、用足疗程的治疗预后较好。结论明确诊断、使用正确药物、早期足疗程治疗能有效的控制组织病。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临床症状 诊断 治疗
  • 简介:组织病主要发生在一些特殊地域,如美国中西部、非洲及拉丁美洲。在中国也有散发病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组织感染率呈地区性分布,主要是长江流域的九省,多雨潮湿的中南、华东和西南感染率较高;患者多为系统性感染者(85.0%),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89.1%)和肝脾肿大。组织病的诊断较困难,主要根据症状、相关疫源地的旅游史或居住史。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低,血液裂解离心系统可提高培养阳性率。其治疗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相关制剂、伊曲康唑及氟康唑,氟康唑疗效不及伊曲康唑。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 中国 流行病学 防治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腹泻、便血3年"的12岁患儿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通过肠镜发现肠道黏膜慢性炎症伴糜烂,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组织病,行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基因测序提示复合杂合突变。经对症及抗真菌治疗,预后良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产气荚膜通过产生大量的毒素导致人类和动物患气性坏疽、肠炎和肠毒素血症。目前,已知产气荚膜可产生20多种毒素和水解酶。不同的毒素类型与特定的疾病类型相关。毒素分型已由毒素基因的分子检测替代了传统的血清分型方法。因此本文围绕产气荚膜毒素种类、基本特征、致病机制以及与疾病的关系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和展望,为后续的毒素分型等快速检测技术的建立、免疫抗原筛选、抗体制备以及相关致病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 标签: 腹泻 毒素 产气荚膜梭菌
  • 简介:摘要:鸡产气荚膜是一种引起家禽肠道疾病的重要病原,对家禽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准确鉴定鸡产气荚膜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鸡产气荚膜分离鉴定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形态学鉴定、染色方法、生理生化特性的检测与分析,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的应用。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相互配合,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鸡产气荚膜的鉴定和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标签: 鸡产气荚膜梭菌 分离 鉴定 形态学 染色 生理生化特性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报道一45岁印度中部女性患者面颈部多发性隆起。前臂、躯干有红斑,但皮损以面颈部为主。查体,面部多发性、肉样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无渗出,面部也有散在的红斑性丘疹和结节。颈部检查显示多发性红斑,多数呈线状排列,中心有溃疡和结痂。上肢显示多发性红斑,大多已形成溃疡。患者两年前出现无溃疡性斑块,已在村庄周围不同诊所治疗过,在巴罗达被当作麻风反应病例。患者是一位乡村农民,健康状况似乎良好,无其他不适,无发热、感觉麻木,未触及神经粗大。肝脾淋巴结未触及,黏膜正常,主述复发性浅表溃疡但可自发缓解。无咳嗽、关节痛,体重无明显变化,生命体征正常。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10g%,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h,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胸片示上纵隔轻度增宽伴右侧气管旁叶状阴影,显示为右气管旁淋巴结。B超(USG)显示轻度脾大伴有扩大的主动脉旁和主动脉前结节。胸腹部CT扫描显示气管旁、纵隔、主动脉前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病,轻度脾大和马蹄肾。没有明显的免疫抑制迹象,即没有白血病、淋巴瘤、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或任何胶原血管病。患者CD4计数正常,为581/μl(正常范围,290~2600/μl)。糖尿病可能是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患者仪在治疗后期发现糖尿病,目前口服降糖药已控制。肾脏外形正常,无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和体征。两处斑块皮肤活榆,显示真皮肉芽肿浸润伴大量吞噬寄生虫的臣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包含小的圆形、卵圆形类酵母,周同有明亮的晕,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较少,组织象主要为吞噬寄生虫的巨噬细胞,表皮变化不明显。诊断为组织病。此外在新德里高级皮肤科行过碘酸.希夫(PAS)和嗜银染色阳性,证实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病例报道 谷丙转氨酶(ALT)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弥漫性 免疫力
  • 简介:摘要产气荚膜所致血流感染在临床上罕见。本研究3例产气荚膜血流感染患者均以发热起病,血培养提示产气荚膜阳性,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后,2例好转,1例死亡。产气荚膜血流感染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但病死率高,对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发热,需警惕产气荚膜血流感染的可能。

  • 标签: 梭菌,产气荚膜 血流感染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猪产气荚膜病能引起仔猪腹泻,且发病急、病程短,发病率不高,但病死率高、经济影响力大。本文着重介绍了该病的临床症状与剖检诊断,并结合笔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经验,浅谈治疗与防控措施。

  • 标签: 猪产气荚膜梭菌病 腹泻 防控
  • 简介:目的: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产气荚膜的方法。方法:以产气荚膜基因为靶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以自产气荚膜菌株中提取的DNA为模板,优化引物和探针的浓度比,同时验证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结果:建立的反应体系在上游引物浓度为0.45μmol/L、下游引物浓度为0.15μmol/L、探针浓度为0.3μmol/L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创伤弧菌等12种相关细菌均无交叉反应;对纯检测的灵敏度低于10CFU/反应体系。结论: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特异、灵敏、快速,能对战时气性坏疽做出快速准确的报告,实现对这种战时高发疾病的安全、快速和定量检测。

  • 标签: 产气荚膜梭菌 TAQMAN探针 荧光定量PCR
  • 简介:2012年5月31日,徐州市某珍禽养殖场从广东购入450只2日龄蓝孔雀雏鸟,初期饲养正常,6月20日发现2只啄肛致死,以后群鸟接连发病和死亡,曾使用多种药物治疗,收效甚微,6月26日当日死亡6只。笔者等对病死孔雀进行了剖检,随后去该场对鸟群进行临床观察,并取样8只病鸟送徐州市中心医院微生物实验室,

  • 标签: 蓝孔雀 假单胞菌病 诊治 微生物实验室 药物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气荚膜与食物中毒之间的联系。方法采集腹泻病人的粪便样品,进行生化鉴定和细菌分离培养,设计针对cpa、cpb、etx、iA、cpe及cpb2序列的6对特异引物,并采用多重PCR方法,对产气荚膜进行基因分型。结果50份样品中,分离出10株产气荚膜,且均为A型,其中5株扩增cpb2基因。结论产气荚膜是导致人类发生腹泻的主要病原,而重要的致病因子可能是其β2毒素。

  • 标签: 致人腹泻 产气荚膜梭菌 多重PCR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嗜麦芽假单的医院感染现状及其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当阳市人民医院2010~2012年嗜麦芽假单医院感染病例,统计分析2010~2012年嗜麦芽假单的耐药性变化。结果嗜麦芽假单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监护病房(37.5%)、神经外科(21.88%)和呼吸内科(9.38%);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90.63%);头孢噻肟、头孢三嗪、亚胺硫霉素连续三年都是100%耐药。结论危重患者神经外科、呼吸内科是嗜麦芽假单的易感人群。因嗜麦芽假单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治疗困难,宜尽早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 标签: 嗜麦芽假单胞菌 医院感染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2013-2015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多重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13-2015年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微生物室做细菌培养,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MDRP)的122株菌株,进行药敏结果分析,并进行纸片扩散法复查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122株MDRP标本来源主要以痰液和分泌物为主,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科;122株MDRP中有90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2.95%、73.7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稍低,分别为36.07%和42.62%,未发现对多黏菌素B耐药株;多重耐药基因分析发现,122株MDRP中有21株VIM-2基因阳性,有62株发生oprD2基因缺失。结论不再推荐碳青霉烯类药物用于临床铜绿假单的感染治疗,该院MDRP耐药机制以作用靶点发生改变为主,但也存在其他耐药机制。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 耐药基因
  • 简介:铜绿假单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多重药耐药铜绿假单在各地均有爆发和散发报道[1]。患代谢性疾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的患者,以及术后或某些治疗后的患者易感染本。该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可形成5种不同的菌落:(1)典型型;(2)大肠样型;(3)粗糙型;

  • 标签: 侏儒型 铜绿假单胞菌 鉴定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出的铜绿假单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医院内感染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检测,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共分离出281株铜绿假单,敏感性较高的分别是亚胺培南(89.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6.5%)、头孢他啶(86.1%)和头孢吡肟(82.8%),亚胺培南有耐药增加的趋势。其来源主要是痰液和创面分泌物(脓液)标本,科室分布主要以骨科、内科和脑外科为主。结论:铜绿假单存在较严重的交叉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加强对铜绿假单的耐药性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及早进行菌株培养和药敏,是控制铜绿假单感染和耐药上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