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耐药特点及感染现状。方法 分别留取2020年6-9月住院患者标本及环境采样标本中分离的纹带棒状杆菌50株和2株,使用MALDI-TOF MS质谱仪进行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应用Biotyper 3.0软件的聚类分析功能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对患者病例资料整理汇总。结果 52株菌株经质谱仪鉴定均为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药敏试验显示,50株纹带棒状杆菌对青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克林霉素的耐药率>9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为100%。同源性分析表明,老年病科菌株与其他组菌株有明显差异,神经外科呼吸道标本菌株与呼吸机院感采样菌株同源性较高。结论 纹带棒状杆菌在使用广谱抗生素、介入性治疗、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中存在感染风险,并可导致交叉感染、院内传播。
简介:摘要豆纹动脉动脉瘤临床上罕见,国内外报道较少。其瘤体常位于脑实质内,且位置不恒定,瘤体通常较小,临床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报道了3例豆纹动脉动脉瘤患者,均以动脉瘤破裂出血起病,CT血管成像(CTA)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豆纹动脉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切除术,2例行血管内治疗。2例血管内治疗患者即刻造影显示豆纹动脉动脉瘤不显影,Raymond分级为Ⅰ级。术后给予患者早期功能锻炼,3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均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治疗眉间纹引起的皮肤及其下肌层的厚度改变。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8月至2018年2月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26例中重度眉间纹受试者,于注射前及注射后4周、16周,采用50 MHz高频超声检测注射部位皮肤的真皮层厚度,20 MHz高频超声检测皮肤全层和肌层厚度。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及Bonferroni法比较受试者注射治疗前后3个时间点超声检测的组织厚度。结果注射前,真皮层、皮肤全层和肌层厚度分别为(2.01 ± 0.48)、(4.32 ± 0.73)、(4.51 ± 0.67) mm。注射前、注射后4及16周真皮层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94,P = 0.199),而皮肤全层厚度、肌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6.28、24.19,P = 0.020、< 0.001)。与注射前相比,注射后4周皮肤全层厚度显著增加[(4.88 ± 0.93) mm,t = 3.72,P = 0.004],而肌层厚度显著降低[(3.82 ± 0.79) mm,t = 4.65,P = 0.001]。与注射前和注射后4周相比,注射后16周时皮肤全层厚度(4.61 ± 0.73) mm和肌层厚度(4.38 ± 0.90)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16 7)。结论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改变皮下组织和肌层厚度,高频超声可用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眉间纹的疗效评价及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显微探针治疗纹眼线致阻塞型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纹眼线后MGD所致阻塞性干眼60例(120眼)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制显微探针,对每眼6~8个睑板腺管进行探通,然后注入适量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随访3个月进行观察。结果睑板腺开口分泌物由牙膏状、颗粒状及奶黄状样稍逐渐转变为蛋清样,睑板腺开口逐渐开放。治疗前泪膜破裂时间(BUT)为(3.11±1.23)秒,治疗后增加为(8.48±2.82)秒。临床治愈114眼(95.00%),好转4眼(3.33%),无效2眼(1.67%)。结论自制显微探针睑板腺腺管探通术能有效缓解纹眼线后所致的睑板腺管阻塞。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微针疗法联合瘢痕止痒软化乳膏修复妊娠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88 例有妊娠纹患者按照 随机数字表法 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有患者 44 例。对照组给予瘢痕止痒软化乳膏修复妊娠纹,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微针疗法修复妊娠纹。比较两组患者的 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 腹部皮肤情况、患者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7.7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1.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腹部皮肤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腹部皮肤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微针疗法联合瘢痕止痒软膏修复妊娠纹取得 的疗效理想,可促进局部皮肤的恢复 ,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多重耐药纹带棒杆菌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对感染小鼠肺部病理改变及炎性指标变化进行评价,为更好认识纹带棒杆菌致病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构建BALB/c小鼠免疫抑制状态,利用超声雾化方法将纹带棒杆菌混悬液(高浓度组:109 CFU/ml;低浓度组:108 CFU/ml)感染BALB/c小鼠。分别在感染后24、48、72和96 h观察小鼠状态,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菌菌落计数及血清IL-6、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小鼠于感染纹带棒杆菌后状态变差、体重下降。感染后24和48 h,小鼠肺组织外观呈明显充血、水肿状态;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肺部炎性改变程度随感染时间延长不断加重,感染后96 h小鼠肺间质重度充血,大量炎细胞浸润。与低浓度组小鼠相比,各感染时间点高浓度组小鼠肺组织炎性改变程度更为严重。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感染后24 h开始增高,96 h达到峰值。感染后24 h,肺组织及BALF中纹带棒杆菌大量增殖,并且高浓度组小鼠BALF中菌落计数明显高于低浓度组[(15.13±0.70)×105 CFU/ml vs (30.83±1.10)×105 CFU/ml, F=1 253.498, P=0.000]。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各感染时间点血清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高低浓度组实验小鼠TNF-α水平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纹带棒杆菌BALB/c小鼠肺部感染模型。免疫抑制小鼠在纹带棒杆菌攻击下呈现典型肺部感染病理表现。临床样本特别是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到多重耐药纹带棒杆菌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选择和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9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海沧区和2019年8月在厦门市思明、集美、翔安区,采用勺舀法采集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和卵块,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计算1 h击倒率和恢复24 h死亡率。根据死亡率判断抗药性水平:≥98%为敏感群体(S);80%~< 98%为可能抗性群体(M);< 80%为抗性群体(R)。结果2018和2019年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0.1%溴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0.5%高效氯氟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3%氯菊酯、0.5%马拉硫磷、0.05%残杀威7种常用杀虫剂,1 h击倒率分别为95.1%(117/123)、98.3%(115/117)、100.0%(116/116)、99.2%(120/121)、98.4%(123/125)、97.5%(119/122)、100.0%(127/127)和96.7%(118/122)、98.6%(143/145)、100.0%(139/139)、100.0%(149/149)、98.0%(146/149)、96.8%(121/125)、100.0%(126/126)。2018年恢复24 h死亡率分别为91.1%(112/123)、78.6%(92/117)、75.0%(87/116)、88.4%(107/121)、96.0%(120/125)、99.2%(121/122)、100.0%(127/127),2019年恢复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4.9%、76.9%、79.5%、91.4%、92.3%、100.0%、100.0%。结论厦门市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高。要加强抗药性监测,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以减少和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 LSA)供血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BAD)患者远期临床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LSA-BAD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6个月时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SA-BAD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1例LSA-BAD患者,年龄(59.20±11.75)岁(范围39~81岁),男性53例(65.4%),中位基线NIHSS评分为1.0分(四分位数间距:0~4.0分),41例(50.6%)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后6个月随访时,63例(77.8%)转归良好,18例(22.2%)转归不良。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6.5(0~9.0)分对1.0(0~3.0)分;Z=2.395,P=0.017],而轻度卒中(61.6%对98.4%;χ2=17.595,P<0.001)和接受静脉溶栓(38.9%对54.0%;χ2=4.450,P=0.035)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静脉溶栓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优势比0.099,95%可信区间0.011~0.924;P=0.042),而高基线NIHSS评分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优势比1.736,95%可信区间1.262~2.388;P=0.001)。结论静脉溶栓有助于改善LSA-BAD患者的转归,而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斑块强化程度及血管重塑方面与豆纹动脉数量及深度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40例有症状组患者与40例无症状组患者参加该研究,对所有受试者行HR-MRI 3D-T1WI-VISTA序列成像。受试者高分辨血管成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应用Philips Intellispace portal软件对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血管数量及深度进行统计。采用SPSS 25.0软件对两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斑块强化指数及管腔重构指数与豆纹动脉的深度及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相比,有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有更高的增强指数(P <0.05)且豆纹动脉长度明显短于无症状组(P<0.05)。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管腔重塑指数与豆纹动脉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症状组患者组与无症状组患者组MCA粥样斑块的强化程度与豆纹动脉深度存在一定差异,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对MCA粥样斑块评估具有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