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致病蓝耳病又称为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其主要特征:只高热达41℃以上、厌食或不食、眼结膜炎,呈现较严重的繁殖障碍,流产率高达50%、产死胎等。严重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气喘等。神经症状包括后躯无力、不能站立、左右摇摆、抽搐等。死亡率高,仔猪死亡率为50%以上,母猪死亡率为3%~15%。作者总结了大兴区某规模猪场净化高致病猪蓝耳病措施,通过对非免疫的免疫抗体检测。

  • 标签: 蓝耳病 致病性 免疫抗体检测 二类传染病 免疫试验 免疫猪
  • 简介:致病蓝耳病是对一种疾病性状的统称。起因是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的感染,通常在一周内发病,主要出现在生长育成中,初期的普遍症状是体温升高,摄食量减少甚至无进食,精神不振,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会出现皮肤的病变,病程较长时出现贫血等现象。2006年夏秋之季,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猪高热病疫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动物试验等技术方法发现了高致病蓝耳病变异病毒,并确认疫情主要是高致病蓝耳病。本文就致病蓝耳病持续反弹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防控对策。

  • 标签: 猪高热病 持续反弹 原因 防控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致病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其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近年来,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人的感染和死亡.我国对该病防控高度重视,通过落实免费强制免疫等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措施,使疫情得到了稳定.

  • 标签: 高致病性禽流感 综合防治 A型流感病毒 烈性传染病 经济损失 世界范围
  • 简介:目的构建正常小鼠、轻度和重度免疫抑制小鼠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模型,研究不同免疫状态下鲍曼不动杆菌的致病。方法1分别构建正常小鼠、轻度和重度免疫抑制小鼠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模型;2144只ICR雌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组1)、轻度免疫抑制组(组2)、重度免疫抑制组(组3)、感染组(组4)、轻度免疫抑制感染组(组5)及重度免疫抑制感染组(组6),每组24只小鼠。气管插管后组1、组2、组3经气管插管注射生理盐水10μL,组4、组5、组6注射鲍曼不动杆菌菌液(3.8×108CFU/mL)10μL;3分别于0、24、48、72、120和168h6个时间点每组随机选取4只小鼠,进行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小鼠肺组织细菌计数,以及肺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组6有5只小鼠死亡,病死率达到20.8%,余组无死亡。组4为免疫功能正常小鼠,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后2d肺内细菌全部被清除,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感染后1~3d明显上升,5~7d后基本恢复正常水平,病理示一过肺组织损伤包括局部肉芽肿形成及肺间质损伤;组6为重度免疫缺陷小鼠,在感染后肺组织中的细菌量持续增长,第3天上升至感染初期的145倍,之后菌量减少。感染2d内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始终处于极低水平,3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至第7天明显升高至正常水平的2倍以上,组织病理示感染7d后整叶肺呈实变、坏死,肺泡、支气管及血管结构均被破坏;组5与正常小鼠感染过程类似,细菌在第3天被完全清除。结论正常小鼠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后,肺内细菌可以完全清除,但仍有一过肺组织病理损伤;重度免疫抑制小鼠感染后细菌会在肺内增殖,肺组织病理损伤随时间延长明显加重;机体不同免疫状态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发展和转归。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小鼠肺炎模型 免疫抑制 致病性
  • 简介: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dermatitidis)、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capsulatum)、粗球孢子菌(Coccidioidesimmitis)和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immitis)、马尔尼菲青霉菌(Penecilliummarneffei)、申克孢子丝菌(Sporothrixschenckii)均属于双相型真菌,在温度的诱导下其菌丝相、酵母相可相互转化,致病相为酵母相,主要通过吸入途径或皮肤黏膜的破损而感染人类[1],在免疫受损和免疫正常者均可引起真菌病。其形态转换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与致病密切相关。

  • 标签: 双相真菌 形态转换 致病性
  • 简介:同型半胱氨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与同型半胱氨酸有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运动 疾病 营养
  • 简介:目的:了解社区居民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知识、信念、行为(知信行)以及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为制定相应的社区护理措施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福州市454名社区居民,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社区居民禽流感知信行现况。结果:社区居民对禽流感知识知晓率为61.4%;信念/态度平均分为(3.91±0.50)分;健康行为平均分为(2.87±0.46)分;电视、互联网和报刊是居民希望获得禽流感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结论:应提高社区居民禽流感相关知识知晓率,预防禽流感高危因素,消除其对禽流感的恐惧心理。

  • 标签: 社区居民 禽流感 知信行 健康教育
  • 简介:从急性患病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肝胰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对该菌株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生理生化表型鉴定、16SrRNA和毒力基因分析及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呈短杆状、两头钝圆、端生鞭毛,为革兰氏阴性菌;发酵葡萄糖产酸,氧化酶、触酶试验阳性,高盐浓度不生长;16SrRNA序列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基因相似为98%以上,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表明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在该菌中可检测到肠毒素基因,且回接感染能导致健康银鲫发病,表明该菌具有致病

  • 标签: 异育银鲫 系统性出血 维氏气单胞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 简介:疫苗的免疫程序对疾病的防控效果有较大影响,本临床试验通过科学调整高致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弱毒疫苗(TJM-F92株)在某规模化猪场中的免疫方案,使得的育肥期成活率有显著提高,免疫的安全也得到提升,群健康度明显好转,对此笔者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广大养殖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 标签: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弱毒疫苗 TJM-F92株 规模化猪场 临床应用 分析
  • 简介:传染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病害,通常在幼身上产生;流行腹泻主要由流行腹泻病毒引起,且一般与传染胃肠炎同时发生在冬季、春季节[1-3],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这两种猪病害将可能直接导致幼小范围死亡的现象,导致养殖效益下降。因此,要提高养殖的质量以及效率,必须对传染胃肠炎以及流行腹泻加以防治。

  • 标签: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 防治 养殖效益 接触传染性 病害
  • 简介:传染胃肠炎(porcine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TGE)是由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传染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肠道传染病。以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近年来,该病在我县区广泛流行,造成仔猪大批死亡,严重影响我县生猪产业发展。现将我多年防治TGE的措施与大家分享。

  • 标签: 猪传染性胃肠炎 生猪产业发展 冠状病毒科 PORCINE 肠道传染病 仔猪病死率
  • 简介:据ThePigSite网站2015年1月9日报道,作为马尼托巴大学和草原农业机械研究所(theU-niversityofManitobaandthePrairieAgriculturalMa-chineryInstitute)研究的一部分,科学家正在对粪便贮存泻湖中受到流行腹泻病毒(PEDv)感染的畜粪进行传染分析。

  • 标签: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农业机械研究所 SITE 传染性 科学家 草原
  • 简介:流行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仔猪和育肥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常导致仔猪的急性死亡,死亡率高,防治困难,对成年猪以及母猪损坏相对较少,但依然对我国畜牧业有重大影响。本文就其致病机理及防治措施做简单介绍。

  • 标签: 猪流行性腹泻 仔猪 致病机理 防治
  • 简介:传染肠胃炎为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典型症状为腹泻、呕吐、脱水,10日龄仔猪病发率最高。规模化养殖中,此病为常发病,一经感染危害甚为严重。此病“防重于治”的防控理念,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着重介绍免疫接种,为今后科学防控此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 标签: 肠胃炎 疾病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急性间质肾炎(AIN)的致病原因、病理改变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首诊的65名AIN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术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65例急性间质肾炎患者中,病因为药物所引发者57例,占比87.69%,其中41例(占比71.93%)使用抗菌类药物。其他致病原因包括细菌、病毒感染及特发性AIN。经过规范化治疗,90.77%的患者在6个月内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药物(尤其是抗生素)的使用是急性间质肾炎发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糖皮质激素、血液透析等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急性间质性肾炎 致病因素 治疗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