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本文通过在铅厂水电站1号机组A级检修实践,简要介绍水导筒式瓦研磨方法及机组盘车合格、定好中心,对新更换的水导筒式瓦回装定位及上、下导轴瓦间隙调整进行了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乐分娩护理用于自然分娩的价值。方法:2020年9月-2021年8月本科接诊自然分娩产妇100名,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导乐分娩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产程时间等指标。结果:针对自然分娩成功率,研究组98.0%,比对照组84.0%高,P<0.05。针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程时间,研究组分别是(312.69±11.57)min、(40.95±3.24)min、(8.05±1.24)min,比对照组(436.87±16.92)min、(65.83±5.27)min、(9.73±1.69)min短,P<0.05。结论:于自然分娩中用导乐分娩护理,利于自然分娩成功率的提升,及产程时间的缩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自然分娩产妇实施音乐镇痛配合导乐陪伴的效果和价值。方法:回顾性方式选取我院2020.3-2021.8内62例自然分娩产妇并随机分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导乐陪伴,观察组实施音乐镇痛配合导乐陪伴,观察两组产妇产后结局。结果:观察组产妇产程用时较短,产后出血量较少,新生儿Apgar评分较高,两组数据对比,P<0.05。观察组产妇疼痛程度多集中于I级和II级,疼痛程度明显比对照组轻,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自然分娩产妇实施音乐镇痛配合导乐陪伴效果显著,可减轻产痛、缩短产程并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乐陪伴联合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分娩镇痛,依据是否实施导乐分娩分成导乐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无导乐分娩),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及分娩结局。结果导乐组自然分娩率为76%(76/1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6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4,P=0.022)。导乐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分别为(8.35±3.59)、(1.07±0.26)、(0.54±0.19) h,对照组分别为(10.94±4.76)、(1.86±0.63)、(0.78±0.21) 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54,P=0.016;t=5.312,P=0.042;t=8.169,P=0.039)。导乐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1/100)、3%(3/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1)。导乐组及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100)、10%(10/100),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0(0/100)、6%(6/100),新生儿早吸吮成功率分别为98%(98/100)及90%(90/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45、0.029、0.017)。导乐组的住院时间为(3.17±0.85) d,明显短于对照组(5.64±1.29)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9,P=0.031)。导乐组患者产后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3.49±0.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82±1.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7,P<0.001)。结论导乐分娩联合分娩镇痛能有效减轻宫缩疼痛,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有助于提高产科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 钢衬里筒体为内直径45m的空心圆柱,而壁厚仅6mm,在背部角钢与钢板焊接前筒体结构比较“柔”,无法保证结构有效成型,为满足施工需求,需提前根据钢衬里筒体尺寸设计一个操作及固定平台——钢衬里筒体胎模。胎模需满足如下几点要求:第一,胎模的结构尺寸需贴合钢衬里筒体板;第二,胎模上能够承担的载荷需满足施工需求;第三,胎模能够重复使用;第四,胎模设计应经济合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导乐分娩护理模式对自然分娩产妇妊娠结局、围产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自然分娩产妇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0例,均开展围产期常规护理,研究组同时开展导乐分娩护理,就两组产妇妊娠结局与围产期应激反应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研究组产妇催产、中转剖宫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娩24h后研究组患者IL-6、CRP、FP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分娩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自然分娩产妇妊娠结局,缓解产后早期应激反应情况。
简介:摘要: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充满了活教材,大自然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要伸出两手去缜密的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倾向,儿童与自然的联系逐渐在减少。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自然环境与幼儿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对儿童的各方面都起着促进作用:适宜的刺激(由自然资源提供)更能促进儿童生理的发展;多样化的情境更能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开放的环境更能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丰富的经历更能提高儿童的生命体验,激发起保护自然的欲望。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作为学前教育的一部分,是重要的隐形教育资源,教师对环境的利用折射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状态。而好奇与求知是幼儿天性中自然存在的原始倾向与能力,基于自然教育理论,课程源于“自然”,归于“自然”是探索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