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 自然法是人类的知识与行为的前提。自由是自然法的核心。自由可分为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个层面。社会秩序当建立在消极自由的原则上。财务自由是消极自由的基础。财务自由的内涵、边界由各人自主定义。与财务自由原则相匹配的制度是市场制度。
简介:在《两种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的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的: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的自由只能是消极的。这两个主张虽然在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的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种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的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的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的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的处理典型地体现了对伯林自由观念的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的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的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一体。两种自由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的自由观念提供了新的线索,而对伯林文本的进一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了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的合法性。
简介:当代自然审美批评的有效展开需要观念与知识两个层次的必要基础。观念层面的基础有二:一是来自美学领域的自然美与肯定美学观念;二是来自环境伦理学的自然内在价值与环境美德观念。自然美乃是自然对象与环境自然之真与自然之善的感性呈现,自然审美乃是人类主体对自然对象、环境自身之真与之善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在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中区别真、善、美并无必要。当代环境哲学中自然内在价值观念与生态学整体主义观念为肯定美学立场奠定了坚实基础。环境美德乃是一种全范围、无捡择地同情式肯认自然的伦理意识,具体地由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与敬畏和感恩自然三项具体德性构成。知识层面的基础亦有二:一是由描述、分析与评估三要素构成的自然审美批评理论模型;二是来自自然科学相关领域,特别是地质学、生物学与生态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上述理论模型为自然审美批评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路径,同时在美学基础理论层面从根本上改变了审美判断的性质,使之从朴素、感性、主观的审美趣味表达成功地转化为专业、理性、客观的审美经验分析。自然审美批评中只有对自然对象、环境的积极性审美判断有效,自然审美批评的核心内容乃是深入、完善地揭示自然对象与环境自身所具有之特性与功能,深入反思社会大众肤浅、主观的不恰当自然审美经验,提倡客观、严肃的自然审美欣赏,开拓当代自然审美新境界,培育环境美德。
简介:经历中世纪短暂的沉寂,审美将求善原则纳入到自己的频率。于是,一种超越性与道德感的审美逐渐成为西方审美观念的主潮,而审美自由也成为包含道德的自由感。席勒首次将审美自由推上前台,但他却仅将其置于人的塑造环节之中。他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将人从“感性的人”变为“真正的人”。在他看来,审美本身即自由,然它早已暗含道德因素。当然,德国古典美学依然将审美压制在理性或整一性之下,故而它无法使审美及审美自由获得真正的独立。然而,审美自由毕竟是人自由精神及其超越性的完美体现。审美自由既是反抗也是行动,它会引领我们走向新的生存空间或实现自身超越……事实上,审美自由既包括狭义的个体审美自由感,也包括广义的主体解放意义上的精神自由。具体而言,作为主动者的个体将在审美中不断获得进步和超越,而这就是审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