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惩罚敏感性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间的作用。方法:使用相关量表对区域内2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量表测定,分析相应结果。结果: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惩罚敏感性与NSSI之间呈两两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消极认知情绪、惩罚敏感性易加强父母心理控制,使得NSSI发生情况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征,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348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其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为控制父母的为 110例(32%),为发泄情绪的99 例(28%),为希望得到关心和关注的98 例(28%),为好玩的37例(10%);聚众性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216例(62%)。研究发现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如下特征:女性204 例(59%),女性青少年更容易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受到过同学欺凌的199例(57%),说明同学关系不融洽的更容易采取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选取上臂自伤的221例(64%),上臂方便实施。结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希望控制父母和发泄情绪的占比更重,因此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很有必要,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引导其通过其他方式发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我们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目的、频率、方式、部位等,为我们实施干预提供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方法 将2021年3月到2022年12月的1000例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人数和所占比,并通过与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影响因素。结果 ①经过统计1000例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中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人数为260例,占比为26.00%;②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可得独生子女、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过于溺爱和放任是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家庭独立危险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与青少年家庭有必然的联系,其中独生子女、监护人文化程度和家教原因是主要原因,提示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
简介:青少年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些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可能会面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包括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指的是个体刻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是出于自杀意图的行为,如割伤、自残等。据研究显示,这种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高发趋势,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住院精神病患者自伤自杀行为研究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22年4月-2024年4月 50例住院有自伤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以及同期50例住院无自伤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析,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指标有研究期间自伤自杀行为发生率、合并精神症状发生率、自伤自杀方式等。结果:对照组自伤自杀行为发生率、合并精神症状发生率低于实验组,比较有差异,(P<0.05)。4例自伤自杀方式患者中,包括服毒、拒食1例,撞墙1例,吞异物1例,开水烫伤1例。结论:对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自伤行为研究和护理可减少该类行为的出现,同时加强对患者自杀以及自伤行为的防护,保证护理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