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与MRI运用在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上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共一百例,其中膝半月板损伤患者五十八例,关节软组织分损伤患者四十二例。分为两组,即为实验A组和实验B组。一百例患者将作出三次检查,即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诊断以及关节镜诊断,实验A组采用CT诊断,实验B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诊断。将两个实验组的结果与关节镜结果进行对照,比较两组的总正确率。结果:实验A组使用CT诊断的总检查正确率为百分之五十三,实验B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诊断的总检查正确率为百分之八十一,实验B组的诊断总检查正确性大大超过实验A组的总检查正确性。结论:对于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来判断正确率要高,对制定后续治疗帮助很大,可推荐患者使用此方式进行辅助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将明确针对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借助CT和MRI的诊断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定理论指导和参考。方法:选取院内100名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病患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为50名关节软骨损伤病患和50名半月板损伤病患,分别应用MRI和CT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的结果为标准,明确MRI和CT的临床准确检出率。结果:经过最终的检查结果比对可以看出,应用MRI展开诊断的检出率数据对比CT检查的检出率数据占优势,对比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的研究可以看出,临床期间针对膝半月板和关节软骨损伤病症而言,通过MRI检查的使用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价值,值得相关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推髌伸膝"手法对兔膝骨性关节炎(KOA)模型关节软骨整合素β1(ITGβ1)与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FAK)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手法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健康6月龄新西兰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及手法组。其中,模型组、针刺组与手法组使用改良后的Hulth法进行KOA造模。造模成功7 d后,进行试验。正常组与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针刺组和手法组每天分别接受1次针刺干预和"推髌伸膝"手法干预。治疗2周后,兔KOA模型以空气栓塞法处死,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膝关节软骨ITGβ1和p-FAK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ITGβ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p-FA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ITGβ1及p-FAK的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的ITGβ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FA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ITGβ1及p-FAK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与针刺组比较,手法组的ITGβ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FAK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ITGβ1及p-FAK的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1)。结论"推髌伸膝"手法能改善兔KOA模型关节软骨ITGβ1和p-FAK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据。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脂肪干细胞对膝骨关节炎疼痛及软骨修复的影响。方法 对院内治疗的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对比观察,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药物注射治疗,观察组脂肪干细胞治疗,对比疼痛与软骨修复。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程度无差异性,经不同方案治疗均有减轻,但治疗后1周与3周均以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软骨代谢情况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G、COMP两项软骨代谢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脂肪干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与常规用药注射对比更有助于减轻疼痛程度,并促进软骨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关节镜下软骨成形术+中药内服的联合作用效果。方法:于2019年3月~2022年3月研究期间选取我院关节镜下软骨成形术治疗的4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医院收治顺序将膝骨关节炎患者平均分为对比组(20例,关节镜下软骨成形术)与联合组(20例,关节镜下软骨成形术+中药内服),观察治疗效果与疼痛评分。方法:治疗后,联合组膝骨关节炎患者治疗效果高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值明显(P<0.05);治疗后,联合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值明显(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关节镜下软骨成形术与中药内服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症状,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遗传性骨病是一组发病率相对较高,种类繁多,临床异质性强,遗传方式多样,危害严重,大多缺乏特异性治疗的遗传性疾病。其不仅可致身材矮小、骨骼畸形,还可致神经、心肺等多系统并发症。临床需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遗传学分析综合评估进行确诊,实施多学科协作诊疗,以改善患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间接共培养的方式,分析兔膝关节软骨单位对体外软骨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2个月龄新西兰兔6只,购自山西医科大学动物中心。双侧股骨全层软骨组织依次酶解消化获取软骨细胞,联合酶解搅拌消化获取软骨单位。按2×105个/孔浓度接种于Transwell双层细胞培养板。实验组:软骨单位接种于上室,软骨细胞接种于下室;对照组:下室接种软骨细胞,上室未接种。分别在第2、4、6、8天提取各组Transwell下室软骨细胞,通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磷脂结合蛋白V(Annexin V)和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软骨细胞增殖率检测。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结果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早期凋亡率为(13.60±4.65)%,明显低于对照组[(24.76±2.69)%,t=8.271,P<0.01];第8天实验组早期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8.75±4.26)%比(42.48±6.06)%,t=7.419,P<0.01]。EdU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46.23±6.17)%明显高于对照组[(32.23±5.40)%,t=3.254,P<0.05]。PCNA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第6天实验组软骨细胞增殖率为(76.60±5.85)%明显高于对照组[(62.73±6.69)%,t=5.573,P<0.01];第8天实验组增殖率为(64.65±8.44)%明显高于对照组[(44.35±7.97)%,t=7.722,P<0.01]。结论软骨单位延缓了间接共培养后期软骨细的早期凋亡,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而言,选择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对缓解关节疼痛及修复软骨损伤的重要意义。方法:患者入院后予以计算机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在我院收治的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平分,分别纳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在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后者应用常规消炎镇痛药治疗,每组各30例,开展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将两组患者的PI-NR评分、Noyes评分进行对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前,两组的PI-NRS评分相比,不具备可比性(P>0.05);干预8周后,前者该项评均低于后者(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前,两组的Noyes评分相比,不具备可比性(P>0.05);干预8周后,前者Noyes评分低于后者(P<0.05)。结论: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而言,选择应用低强度脉冲超声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关节疼痛,且提升对患者软骨损伤的修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兔膝骨关节炎(OA)模型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影响,并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兔膝OA的机制。方法选取雌性新西兰兔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冲击波A组[能量密度流(EFD)为0.05(mJ/mm2)]、冲击波B组(EFD为0.11 mJ/mm2)、冲击波C组(EFD为0.22 mJ/mm2),每组10只新西兰兔。模型组和冲击波A、B、C组均采用Hulth′s法建立膝OA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冲击波A、B和C组分别给予对应能量密度流的体外冲击波治疗,均每7 d治疗1次,每次冲击2000下,连续治疗4周。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不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于冲击波A、B、C组体外冲击波治疗4周后,处死5组新西兰兔,取兔右侧膝关节软骨组织,肉眼观察关节软骨,HE染色后采用改良Mankin′s评分评估软骨组织退变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蛋白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分别测定兔软骨中TGF-β1和IL-1β的阳性细胞数、TGF-β1和IL-1β的蛋白量以及TGF-β1和IL-1β的mRNA表达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肉眼可见关节软骨退变。模型组改良的Mankin′s评分为(7.30±0.45)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34±0.06)分,且模型组TGF-β1和IL-1β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A、B、C组软骨组织的改良Mankin′s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C组软骨组织中的TGF-β1和IL-1β的蛋白和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可降低兔膝OA软骨中TGF-β1和IL-1β的表达,且治疗效果与体外冲击波的能量密度流呈正相关,提示冲击波可能通过调节TGF-β1的表达来减少炎性因子IL-1β的表达,从而达到对OA的防治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6例(16足)距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67(33.4±11.1)岁;右侧7例,左侧9例。患者均采用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比较术前及其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术后2年采用软骨修复MR观察(MOCART)评分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16例患者术后随访36~72(46.6±12.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6.9±1.6)分改善为(0.8±0.8)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0.7±10.8)分提升为(90.9±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7、13.92,P值均<0.001),依据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6/16。术后2年MRI示截骨面均愈合良好,原病灶缺损区均被移植物充填,MOCART评分为(65.0±10.2)分。结论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症状减轻明显,临床疗效好。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鼻整形中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鼻尖软骨复合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68例鼻整形手术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84例患者给予膨体聚四氟乙烯复合体手术,观察组84例给予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鼻尖软骨复合体手术,进一步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1)观察组创面愈合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8%,与对照组的21.43%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整形中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鼻尖软骨复合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创面愈合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值得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软组织软骨瘤(STC)是一种由分化成熟的透明软骨组织组成的良性肿瘤。大多发生于手足部位的浅表软组织内,位于肝脏者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肝脏STC,镜下观察该例患者肿瘤组织为分化良好的软骨组织,软骨细胞细胞核小而扁平,未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周围可见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假包膜,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S-100蛋白广泛阳性,CD34阴性,Ki-67阳性指数<1%。STC临床表现不明显,依据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可确诊,局部手术切除为其首选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皮肤软骨瘤是一种软骨来源的良性肿瘤,发生于真皮或皮下组织。本文报道1例4岁儿童,右颈部有一蚕豆大小的肿物,质地硬。镜下观察组织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皮下纤维组织内可见两处边界清楚、呈分叶状的成熟透明软骨构成的细胞岛,软骨细胞未见明显异型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S-100蛋白阳性,p53阴性。病理诊断为皮肤软骨瘤。该疾病主要与软骨性错构瘤、骨膜软骨瘤、滑膜软骨瘤及皮肤混合瘤相鉴别。手术全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切除不完整可能导致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