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在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取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7年 3月 ~2019年 1 月诊治的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 8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4例,观察组利用关节镜开展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为 93.18%;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低,为 70.45%,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可促进韧带修复,缩短康复时间,并发症少,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的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18.1.1—2019.12.30,收治9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基于双色球分组法将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关节镜下切除残端重建术治疗(患者45例,对照组)、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患者45例,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手术后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优于手术前,观察组手术后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本体感觉的改变和脑结构重塑的特征,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纳入经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诊断证实的单纯右侧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且右利手男性患者18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活动水平相匹配的右利手健康男性1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使用膝关节稳定度测试仪(Kneelax3,荷兰)、等速肌力测试系统(ISOmed2000,美国)、改良的星偏移平衡测试(mSEBT)、单腿跳距离(SHD)测试等设备和方法对受试的胫骨前移程度(APST)、主动关节位置觉(AART)、平衡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脑结构图像使用磁共振成像设备(3.0T)采集并使用SPM 8软件进行分析,并分析脑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患者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的APST、AART、mSEBT、SHD等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左侧小脑脚1区部位标准灰质体积显著增大,右侧大脑的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和海马旁回部位显著减小。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右侧辅助运动区、顶上回、顶下缘角回、尾状核的标准灰质体积变化与mSEBT得分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且脑结构发生了可塑性改变;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运动控制策略由皮质向皮质下运动控制策略转移;mSEBT可间接反映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脑结构的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诊断“对吻性”骨损伤引起的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0例“对吻性”骨损伤所致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关节镜诊断为金标准,对MRI诊断价值和影像征象特点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ACL断裂MRI征象为前交叉韧带征象不连续,表现为断裂征象,前后两处断端明显;矢状位可见“对吻性”骨损伤征象。MRI诊断准确率90.00%,误诊率6.67%,漏诊率3.33%,与关节镜下诊断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吻性”骨折损伤致前交叉韧带断裂呈现出典型外侧间隙对吻征,可作为MRI诊断的间接征象,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系统康复的体会和感受。方法:对收治的17例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为例,实施系统康复治疗的内容包含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可调式膝关节支具的使用、疼痛护理、冰敷和体位护理等,观察术后康复治疗效果,检测患者出院时下肢肌力及膝关节屈伸功能改善程度,结果:经系统康复治疗,膝关节活动范围均得到显著改善,下肢肌力明显增强,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相较于之前得到极大的提高,患者普遍满意度高。结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系统康复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给前交叉韧带损伤术后的患者带来很大的帮助,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急性膝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分为参照组38例与研究组38例,参照组实施石膏固定法治疗,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急性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可有效肢体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器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器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器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