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探讨刺激对治疗运动性损伤的作用,展望刺激在这方面的应用前景。通过对运动性肌肉损伤的表现和机制及刺激对人体作用的综合论述,并结合刺激在治疗运动性损伤的观察报导,得出如下结论:尽管刺激研究还不深入,但其在治疗运动性损伤方面是大有前途的,而刺激与机体酶活性关系的研究,也许就是个突破点。

  • 标签: 电刺激 运动性肌肉损伤 治疗 机制
  • 简介:除个别报告外,国内外绝大多数作者(包括本文作者)均常规采用正极在上、负极在下的沿脊柱长轴的纵向刺激法(以下称“纵向正置法”),即他们相信包括脊髓在内的下行传导应是阴极兴奋(Pfluger极性法则,1859)。鉴于学术会议上对此曾有争论,本文专门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

  • 标签: 脊髓电刺激 河南省人民医院 极兴奋 极性法 超强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 简介:活的细胞或组织不论是安静或发生兴奋活动时,都伴有电位变化,此现象称为生物现象。它是一切有生命的细胞、组织所共有的基本特性之一,几乎所有生理功能的实现都同时伴随着某种生物变化。但由于生物的概念比较抽象,学校又缺乏生理实验设备,故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记忆普遍感觉困难。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 标签: 生物电现象 电生理实验 感觉困难 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
  • 简介:一、运动单位的机能分化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其所支配的一组肌纤维叫做运动单位(MatorUnit)。故一个运动神经元产生的冲动会传到它支配的所有肌纤维,而引起兴奋和收缩。Burke等人及Burke和Edgerton通过电生理学的研究把运动单位分成单收缩时间短而易疲劳的FF(FastTwitch,Fatigwable)、单收缩时间短但耐疲劳的FR(FastTwitch,FatigueResistant),以及单收缩时间长且耐疲劳的S(SlowTwitch)三种基本类型。从组织化学的特征看,属于FF、FR、S类型的运动神经

  • 标签: 单收缩 运动神经元 运动单位 梭内肌纤维 肌纤维类型 核链纤维
  • 简介:脊髓损伤(SCI)不仅造成损伤平面及其以下的肢体瘫痪,而且也引起内脏器官的运动功能障碍,尤其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底排泄器官功能障碍对患者影响最大,如何改善SCI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是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医学难题.这类患者的膀胱内高压状态,通过膀胱-输尿管返流可逆向损伤肾脏功能,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

  • 标签: 脊髓损伤 病理生理学 排尿 电刺激 脊神经根 SCI
  • 简介:神经反应和力量测试是科学训练与科学选材的重要内容。根据运动实践的需要1985年,山东省体委下达了该课题研制计划,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课题组于1986年完成该课题研制任务.一、性能与特点:该仪器的主要特点是使用计算机控制,能完成声、光反应时;色灯的判断反应时;跳向的判断反应时和移动速度:用频闪测试

  • 标签: 研制任务 研制计划 神经肌肉 用计算机控制 反应时 神经反应
  • 简介:本文研究了特脱定局部注射用药对家兔肌肉刺激作用,观察其毒性反应。结果表明:特脱定稀醋酸组(0.56μg/kg),0.02%稀醋酸(赋形剂)组和青霉素钾盐阳性对照组(15.4万μ/kg)对象兔均有明显的刺激反应,而特脱定生理盐水组(0.56μg/kg)对家兔肌肉未见有刺激反应。结合实验分析表明,其刺激成分为0.02%稀醋酸,而受试浓度的特脱定本身对家兔肌肉没有刺激反应。

  • 标签: 特脱定 肌肉刺激 毒性 动物实验
  • 简介:目的:观察L-NAME对内脏-减压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内脏疼痛引起休克的机理。方法:用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的方法模拟内脏痛,比较静脉注入L-NAME前后刺激神经时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后基础血压升高(P<0.01)。用药前刺激神经时为降压反应,△MBP=-417±1.79kPa,而用药后刺激时却为升压反应,ΔMBP=+122±1.93kPa(P<0.001):注射L-NAME前先注入L-精氨酸,不管是基础血压还是刺激后的反应性血压,其变化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结论:在大鼠身上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维可引起内脏-减压反应;发现了L-NAME对上述反应有翻转作用。该作用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内源性一氧化氮的生成。

  • 标签: L-NAME 电刺激 内脏大神经 传入纤维 血压 药物
  • 简介:就像人们需要漂亮的外表一样,你需要一个漂亮的网名。为此我潜心研究,发现有许多网名实在经典得值得玩味,而有些却如垃圾怎么嚼都是糟粕。网名不怕你媚,也不怕你烂,怕的是平淡无奇。

  • 标签: 网名 神经 漂亮
  • 简介:分别对15名运动员进行了刺激增长肌肉力量的观察与实验。看出:在训练之后进行刺激,肌肉力量增长25.6%,训练之前(非训练日)进行刺激肌肉力量增长8.1%,对照组只增长6%。训练(疲劳)加刺激的效果较好。在肌肉力量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弹跳、速度提高也较多,运动技术也有改进,相应的运动成绩也有所提高。在我们观察的条件下看出:刺激促使肌力增长的时间与仃止刺激后肌力消退的时间大体相等。多数受试运动员反映,经过电刺激后体力恢复较好。我们认为训练后进行刺激,对局(?)肌肉来说是个大运动量训练,对整体来说又是个恢复手段。此法既是训练手段,也是治疗方法。

  • 标签: 电刺激 中跑运动员 训练课 肌力 肌肉力量 运动成绩
  • 简介:摘要为探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4例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分析。24例患者尿动力学和膀胱镜检查显示最大尿流率低,膀胱颈后唇明显抬高,膀胱壁均有不同程度的小梁增生。经尿道膀胱切术治疗后,22例临床症状消失,剩余尿明显减少,2例症状改善。提示尿动力学检查是客观评价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有效指标,经尿道膀胱切术具有手术痛苦小和住院时间短优点。是治疗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膀胱出口梗阻 尿流动力学检查 膀胱尿道镜检查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
  • 简介:目的:探讨盐酸黄酮哌酯治疗膀胱刺激征、解除膀胱痉挛的疗效.方法:口服盐酸黄酮哌酯200mg,每日两次.结果:总有效率85.9%.结论:盐酸黄酮哌酯治疗膀胱刺激征,解除膀胱痉挛,安全有效.

  • 标签: 盐酸黄酮哌酯 膀胱刺激征 膀胱痉挛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中获随访96例,平均随访2年,症状好转者82例.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全面的评价,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膀胱 神经源性 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2月用脑深部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61例PD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脑深部刺激(DBS)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调节参数,丘脑底核(STN)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靶点.

  • 标签: 脑深部刺激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穴位刺激(TAES)对皮肤不同部位痛阈的影响,以及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和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变化。方法:20例ASAⅠ级腰麻病人随机分为TAES组(n=10)和shamTAES组(n=10),以2-100Hz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开和外关30min,分别在TAES前(tl)、TAES30min后(t2)和停止TAES30min(t3)时测定手指、腹壁和颈部皮肤刺激的感觉阈和痛阈,在TAES组同时间点抽取脑脊液测定其中β-EP和CCK-8的浓度。结果:组内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点及组间刺激的感觉阈与疼痛阈均未见显著性差异;TAES组各时间点脑脊液中β-EP和CCK-8的浓度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TAES(2-100Hz)刺激双侧合谷、劳宫、内阈和外阈30min对不同部位皮肤的感觉阈和疼痛阈没有影响,脑脊液β-EP和CCK-8浓度没有变化。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TAES 痛阈 Β-内啡肽 Β-EP 八肽胆囊收缩素
  • 简介:目的评价刺激治疗对精神科住院病人拒食、拒药、兴奋躁动毁物伤人等精神症状的疗效。方法应用皮电极接触患者相关治疗穴位1~3秒,使患者局部产生胀、麻等难受感。形成对刺激治疗的厌恶性条件反射。结果149人次(95.5%)患者相关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较好地解决了精神科病房管理中的实际困难;无一例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在精神科病房应用电刺激治疗疗效确定,安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我们认为刺激治疗在精神科病房仍不失为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电刺激治疗 精神科 穴位 条件反射 病房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和观察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8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综合性治疗,同时刺激小脑,并与4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匹配但只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10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接受电刺激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为94%,对照组有效率为8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常规药物加刺激小脑治疗脑梗死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 标签: 脑梗塞 电刺激 小脑 治疗方法
  • 简介:为了开发新的抗偏头痛药物,用电刺激三叉神经节和辣椒素静脉注射刺激的方法,造成大鼠硬脑膜内血浆蛋白渗出,建立神经原性炎症动物模型。本实验观察到刺激三叉神经节增加了刺激侧硬脑膜内~(125)Ⅰ-HSA的渗出,而非刺激侧~(125)Ⅰ-HSA的渗出水平未发生明显波动。另外观察到抗偏头痛发作药物二氢麦角胺具有减少血浆蛋白渗出的作用。

  • 标签: 偏头痛 神经原性炎症 动物模型
  • 简介:2004年6月-2006年4月我科对3例逼尿肌无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可控膀胱造瘘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膀胱造口术 神经源性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