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患者,男,25岁,已婚,汉族。主因外伤后上腹部疼痛9d,加重伴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7h,于2006年4月3日21:10急诊入院。入院前9d,不慎被重物将上腹部挤压后,即感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排气,无皮肤损伤及出血,无发热、腹胀等,未经任何处理来我院急诊科就诊。腹部B超未见异常。给予补液、抗炎等对症治疗,4d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出院。出院后患者仍感上腹隐痛,但能忍受,有排气、排便,于入院前7h腹痛加重伴有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急诊B超示:肠间隙及盆腔积液,性质待查;腹部立位X片示:肠梗阻。既往体健。查体:腹部稍胀,无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浅静脉扩张,腹软,上腹部压痛,无明显肌紧张,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偶可闻及高调及气过水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腹部外伤患者进行救治的方法措施及临床效果,以期更好的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腹部外伤患者共120例的各项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采用非手术保守治疗;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手术治疗。结果本组共治愈112例,死亡8例,治愈率为93.3%。其中,观察组治愈59例,治愈率为98.33%,对照组治愈53例,治愈率为88.33%,两组患者治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是治疗腹部外伤所造成脏器损伤的首选方法;早期明确诊断以及术中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外伤性脾破裂采用腹腔镜、开腹脾切除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8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开腹脾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有效性。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20.51%,观察组并发症较低(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具有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可加快患者疾病痊愈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外伤致失血性休克病人术中静脉外渗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施行各种腹外伤致失血性休克的10例急诊手术病人在进行临床救治中出现静脉外渗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结果10例静脉外渗患者,男7例,女3例。表现为静脉穿刺部位或沿该血管走行的局部皮肤先后出现充血、肿胀,其中1例局部出现水疱。2例病人经过有效按压穿刺点,33%硫酸镁溶液湿敷,在手术结束时穿刺点皮肤肿胀基本消退;8例分别经33%硫酸镁溶液、95%酒精溶液局部皮肤湿敷、红外线烤灯局部皮肤照射,1周后治愈。结论抗休克治疗时要考虑到休克的病理生理学特点和多巴胺药理学特性两方面的影响。最好选用深静脉给药,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静脉输液前评估、合理选择血管、提高专业技术、合理使用药物、运用理论方法预防静脉外渗和增强责任心、加强巡回等多种方法。只要能掌握这些方法并落到实处,就一定能有效控制静脉外渗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腹脾切除术与腹腔镜脾切除术对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4月~2017年4月,将收治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28例患者应用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应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手术相关指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应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脾切除术,且患者康复快、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区手术麻醉安全便利的麻醉方法。方法:小儿腹股沟部手术40例.随机分成二组.1组20例以氯胺酮肌注后行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Ⅱ组20例以氯胺酮胍注后行骶管阻滞麻醉。监测Bp、P.R.SpO2变化,及术毕清醒时间、术中不良反应。结果:平均年龄、手术时间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较好地完成手术。两组生命体征.清醒时间无明显差异;切皮时Ⅱ组有4例出现肢体躁动;处理疝囊及牵拉精索时Ⅰ组中有4例出现肢体躁动;Ⅱ组有4例经多次穿刺成功.1例局部血舯。结论:作者认为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操作简单,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及危险性少,麻醉效果与骶麻相似,可作为小儿腹股淘部手术的麻醉方法之一,特别是骶管阻滞困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