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2011年至2014年,选取11例颊粘膜鳞状细胞癌患者,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术后缺损.皮瓣制备时采用改良式参考线,并借助于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血管吻合操作均在放大镜或显微镜辅助下完成.结果11例皮瓣全部存活,没有发生血管危象.颊部缺损得到修复.患者术后开口及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受区无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供区切口愈合良好,无伤口开裂、感染及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术后线状瘢痕较为隐蔽.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颊癌术后缺损的良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在胫骨下段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2014年12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远端筋膜蒂皮瓣修复胫骨下段骨折术后钢板外露的病人28例,术前每个患者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行胫后动脉穿支探测并作出标记,至少标出2个以上,设计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轴线在胫骨内侧髁后与内踝、跟腱间中点的连线,旋转点在距创面1-2厘米不等,全部为逆行设计修复小腿下段,钢板外露的面积为3.0厘米X2厘米~10厘米X6厘米,胫后动脉的穿支筋膜蒂部皮瓣的面积最大为12厘米X8厘米,最小为5.0厘米X4厘米,观察其修复效果,皮瓣均成活。所有的病例随访6月~18月,平均8个月,所有的患者的均正常步态行走,有无痛觉。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皮瓣修复胫骨下段钢板外露供区在小腿中上后内侧,损伤后蒂部保存良好,切取便利,不损伤胫后动脉,血供可靠,成活率高,是修复胫骨远端钢板外露的理想皮瓣。
简介:目的探讨带腓动脉干的小腿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33例(男25例,女8例),创面6.0cm×7.5cm~25.0cm×12.0cm。从小腿外侧切取带蒂皮瓣,无张力状况下旋转覆盖于受区,腓肠神经与足背皮神经吻合,皮瓣下置引流将创面缝合。结果33例逆行腓动脉岛状皮瓣均成活,29例获得5~23个月的随访,修复足跟部及足底部的吻合皮神经的19例患者例中有17例于术后5~13个月感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逆行腓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的成功率高,皮瓣不易破溃,皮下脂肪少,外形美观,是临床修复足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良好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解剖研究及超声研究了解腓动脉终末穿支走行规律及变异情况,探讨转点下移皮瓣对前足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通过尸体解剖及正常人多普勒检测研究腓动脉终末支和转点下移的极限位置等,将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本院就诊的30例前足缺损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于研究前和研究后进行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成活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腓动脉终末支和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的血管网链关系,可提高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点对前足缺损的修复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简介:目的探讨微囊型淋巴管畸形(LMs)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并对肋间后动脉穿支(LICAP)皮瓣修复微囊型LMs切除后的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8例13-22岁腋胸侧壁微囊型LMs患者,应用MRI和B超确定病变切除的范围和层次,对彻底切除后均遗留的腋窝、胸侧壁皮肤组织缺损,应用LICAP皮瓣进行修复,7位患者皮瓣供区直接缝合,1位患者供区植皮覆盖。结果应用LICAP皮瓣可成功修复所有微囊型LMs切除术造成的组织缺损。术后随访1-3年,皮瓣形态良好,B超和MRI证实无复发微囊腔出现,皮瓣供区无功能受损。结论超声和MRI可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作精确定位并进行手术后评估。微囊型LMs手术切除术后遗留组织缺损可应用LICAP皮瓣获得良好的组织覆盖和修复,术后受区外形良好,供区无功能损伤。
简介:摘要研究分叶型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对四肢软组织缺损的治疗价值。选取我院38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分叶型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术,主要包括腓肠内侧动脉分叶型穿支皮瓣、股前外侧分叶型穿支皮瓣、骨间后动脉分叶型穿支皮瓣,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38例患者共32例成活,6例患者出现水泡,皮瓣明显变紫,且皮瓣下有积血,经处理后约50%皮瓣坏死,切痂后可见皮瓣底层组织成长正常,植皮后残留创面可覆盖。经随访1年未见皮瓣面积缩小,颜色、性状与正常组织一致,肢体功能未受影响。分叶型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治疗四肢软组织缺损效果显著,可通过不同叶间的组合使皮瓣变为所需形状,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同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与邻指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指端缺损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邻指皮瓣修复,试验组患者采用同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对两组患者患指指间关节活动度、指端耐寒性、外观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仅有1名患者关节活动度丧失10°,无指体萎缩,耐寒性良好,对照组中有3名患者关节活动度丧失10°,2例指体萎缩,3例耐寒性差,1例关节活动度丧失20°,试验组患指指间关节活动度、指端耐寒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两点辨别觉短于对照组(P<0.05),患者的外观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同指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邻指皮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桡神经浅支为蒂的逆行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在修复手部爆炸伤创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8例手爆炸伤创面彻底清创后应用逆行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转移覆盖手部创面。结果18例患者皮瓣及植皮全部或大部成活,2例因静脉回流受阻,皮瓣远端出现水泡,水泡给予刺破引流,保护表皮,后期痂下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1年,皮瓣外形满意、色泽、弹性及感觉好,无需行皮瓣修整,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逆行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爆炸伤创面操作简便,无需牺牲主要动脉,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为修复手背及手指爆炸伤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远端筋膜蒂第一跖背动脉皮瓣修复蹰趾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3年10月采用远端筋膜蒂第一跖背动脉皮瓣修复躅趾皮肤缺损患者9例,供区行中厚皮片移植。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3~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皮瓣颜色、质地、厚薄与受区皮肤相近。1例皮瓣少许皮肤坏死,经换药3周后Ⅱ期愈合。供区植皮均Ⅰ期愈合。两点辨别觉为6~13mm,患者行走正常,皮瓣及供区植皮处皮肤无破溃。患者对外观、功能满意。结论相较于传统第一跖背动脉皮瓣,远端筋膜蒂第一跖背动脉皮瓣血管蒂长,转移覆盖范围增大,皮瓣血供更有保障,供区影响小,术后外形良好,是修复躅趾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患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健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远端创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对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9例小腿中远端创面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为20~43岁,平均33.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2个月,平均6.3个月.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3cm×6cm~33cm×11cm.术中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为15cm×7cm~35cm×13cm.术中采取患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小腿受区血管蒂,其伴行静脉作为皮瓣的回流静脉,并桥接健侧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进行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全部成活.9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色泽及厚度恢复满意,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挛缩,供区大腿活动及肌肉力量正常.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25mm,平均17.3mm.所有患者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按照张浩等制定的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定修复效果:得分为7~10分,平均8.9分;患者对术后治疗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接健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小腿中远端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对皮瓣移植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本院于2011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软组织缺损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游离肌皮瓣移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的皮瓣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仅有2例在手术后发生轻度切口感染及皮瓣边缘小部分坏死,经积极对症干预后并发症消失。并经过为期6个月—1年的随访观察发现,所有患者的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皮瓣存活率良好,经皮瓣移植修复的肢体部位均保留和恢复了其应用功能。结论临床上针对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肌皮瓣移植修复术进行治疗时,其临床效果显著,手术治疗时间短,患者的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于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