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脐上纵行辅助切口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电子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诊断为直肠癌;(2)首次接受手术治疗;(3)同一治疗组完成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4)年龄>18岁,<76岁。根据以上标准,收集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上海仁济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并经病理确诊的17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采用的腹部切口方式不同,分为左下腹斜行切口组(103例)和脐上纵行切口组(75例)。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长径、术前癌胚抗原水平、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以及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脐上纵行切口组与左下腹斜行切口组在手术时间[(131.7±3.7)min比(138.5±3.5)min]、术中出血量[(138.9±11.5)ml比(154.3±10.3)ml]、术中切口长度[(4.0±0.1)cm比(4.0±0.1)cm]以及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3.8±0.1)cm比(4.2±0.1)cm]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左下腹斜行切口组,脐上纵行切口组患者术后首次通气时间[(62.7±2.3)h比(69.2±1.7)h,t=2.282,P=0.023]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41.9±1.8)h比(46.8± 1.4)h,t=2.131,P=0.032]均较早,术后24 h和48 h视觉模拟评分较低[24 h时:(2.0±0.1)分比(2.4±0.1)分,t=2.172,P=0.032;48 h时:(2.7±0.1)分比(3.0±0.1)分,t=2.432,P=0.012],术后切口疝的发生率也较低[6.7%(5/75)比9.7%(10/103),χ2=3.942,P=0.042],但两组术后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天数、术后12 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以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吻合口漏、尿潴留和肠梗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脐上纵行切口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指数,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肠道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用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与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96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均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以采用不同腹部辅助性切口进行分组,对照组(101例)采用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观察组(95例)采用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比较两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切口长度、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术后指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进流质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56.8±4.3)h与(70.3±5.8)h,t=4.796]、术后首次下床时间[(38.81±2.04)h与(47.93±2.63)h,t=5.113]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后24 h的疼痛评分[(2.01±0.22)分与(2.43±0.40)分,t=5.882]、48 h疼痛评分[(2.23±0.44)分与(3.14±0.72)分,t=6.58]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切口疝发生率5.3%(5/95)较对照组9.9%(10/10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用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与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相比,不仅使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显著降低、术后肠道功能尽早得以恢复,而且可显著降低术后切口疝的发生。
简介:目的:探讨纵行切口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本中心收治的48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的上消化道SMT患者。根据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切口的不同分为2组:传统组(23例)为环形切口,改良组(25例)为纵行切口。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48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改良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0%vs.91.3%,χ2=0.451,P=0.502),但改良组的手术时间(63.8分钟vs.71.5分钟,t=2.371,P=0.022)和术中出血量(15.7mlvs.35.6ml,t=8.163,P<0.001)均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患者无术中大出血,但均有1例患者出现术中消化道穿孔,此外在传统组中观察到有1例患者存在延迟性出血。结论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对上消化道SMTs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闭合性跟腱断裂的治疗上,应用纵行W形切口手术对治疗疾病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200例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系统的查体,具备良好手术指征,实施纵行W形切口手术治疗方式,术后进行功能锻炼,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随访对术后的并发症及踝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84.15±4.86)min,术后患者均是Ⅰ期愈合,术后未见创缘皮肤坏死,无切口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踝关节优良率98.00%。结论:针对闭合性的跟腱断裂患者,采取纵行W形切口手术的治疗方式,可以充分显露手术局部情况,吻合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以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比较下腹横纹小切口与脐部切口腹腔镜手术对小儿腹沟股斜疝进行治疗的效果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腹沟股斜疝患儿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共126例,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63例,使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63例,使用脐部切口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效果与对照组患儿的效果相比较,观察组的更优,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腹沟股斜疝患儿使用脐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手术、住院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选择跟腱后正中纵行W形切口结合逐层梳理缝合法治疗的价值。方法:纳入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者(2021.2-2022-12)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均是100例。两组均是选择跟腱切口下的逐层梳理缝合法方式,对照组选择传统弧形切口,研究组则是跟腱后正中纵行W形切口,比较各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切口皮缘发黑率、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率、切口皮缘完全坏死率、跟腱外露二次手术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腱后正中纵行W形切口联合逐层梳理缝合法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效果满意,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简介:目的了解儿童纵行黑甲的皮肤镜特点,探索通过皮肤镜模式分析诊断儿童纵行黑甲的方法。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的50例纵行黑甲患儿,分析其术前皮肤镜模式,对其中4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分析其术中皮肤镜模式。结果术前皮肤镜检查为灰色模式的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行手术治疗的42例患儿,术前甲板皮肤镜显示棕色条带的4例术中皮肤镜为棕色模式,组织病理证实为雀斑样痣。术前皮肤镜显示黑色条带的7例,术中表现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及色素斑,组织病理证实为甲母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18例,术中皮肤镜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14例,规则棕色模式4例,组织病理分别证实为甲母痣和雀斑样痣。术前显示规律的棕色线条组成的条带伴色素球13例,术中皮肤镜为规则的棕色模式伴有色素球,组织病理证实其中12例为甲母痣,1例为黑素细胞活化。结论术前及术中皮肤镜检查及模式分析对儿童纵行黑甲的诊断具有显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