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F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7月收治的98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对其进行AF系统内固定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骨折位置各项指标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比治疗前后的指标差异,分析AF系统内固定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前神经功能分级A级27例,B级25例,C级30例,D级19例,手术后,未见A级患者,B级16例,C级35例,D级47例。患者手术后未见并发症产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高度差异明显(P<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利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脊柱脊髓损伤,并且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效果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并发脊髓不完全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我院对10例脊柱手术后并发不完全损伤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患者术后均出现了脊髓不完全损伤症状,使用甲基强的龙冲击治疗,并且使用肢体功能锻炼,术前术后三个月为患者提供了JOA评分以及ASIA等级对比。结果全部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术后患者的ASIA评分比术前低,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的脊髓功能ASIA分级得到了改善,能够恢复到术前状态或接近术前状态。结论记住手术合并脊髓不完全损伤的程度比较轻,及时的采取术后治疗以及功能锻炼,患者的脊髓功能能够得到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两例脊髓性肌萎缩伴呼吸窘迫1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两例SMARD1患儿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家族基因检测报告等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两例患儿均在6月龄内出现四肢肌力低下,逐渐出现呼吸衰竭表现;胸片提示膈膨升;一例患儿气管镜提示气管软化;免疫球蛋白μ结合蛋白2(IGHMBP2)基因检测发现位点突变c.1737C>A及新发位点突变c.688C>G。结论SMARD1是一种儿童罕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与脊肌萎缩症临床表现相似,但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容易导致周围性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的特点;IGHMBP2基因检测是诊断SMARD1的主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采用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及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所收治的脊柱脊髓损伤手术患者74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7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脊髓损伤术后护理模式,实验组在其基础之上实施康复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评分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得分较低,实验组脊柱脊髓损伤护理总满意率(94.59%)明显高于参照组(75.68%),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康复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应予以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骨科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术后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收治的48例脊柱脊髓损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奇偶顺序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包括24例脊柱脊髓损伤术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动能以及焦虑情绪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FMA评分以及SAS评分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为(84.36±7.36),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评分为(55.78±5.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FMA评分为(78.78±6.20),对照组患者的FMA评分为(57.58±4.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的SASl评分为(22.36±2.21),对照组患者的SAS评分为(31.46±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对于脊柱脊髓损伤术患者采用骨科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80例患有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了解药物性肝病的发生原因以及临床表现,并面向大众进行推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8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诊断过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一段时间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中肝细胞损害型患者44例,其中的6例肝穿刺病理上有5例表现为肝细胞肿胀,1例有明显脂肪变。胆汁郁积型21例,其中2例肝穿刺均证实有肝内胆汁郁积现象。混合型15例,兼具上述两者特征。结论药物相互作用可以通过影响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或通过影响药物从肾脏、胆道排泄,或通过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再分布,或通过影响肝肾血流等因素起作用,作用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的实际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共计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分为30例患者一组的实验组A和实验组B。A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干预,B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A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0%)要低于B组患者(20%),且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A组的护理满意度(96.67%)也要高于B组(80%),且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中,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概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出院后的自理能力,使患者更加受益,值得被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急腹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取麻醉处理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以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状态和所患的疾病的种类来合理地选择麻醉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和全身麻醉。并且在麻醉的过程中记录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和舒张压等各项临床指标,综合分析三种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在84例急腹症患者中,30例选择硬膜外阻滞麻醉,36例选择神经阻滞麻醉,18例选择全身麻醉,其中硬膜外阻滞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中无失败结果,全身麻醉中有4例失败结果,失败率为4.76%。麻醉失败的原因有3例是因为未遵循医嘱,2例是由于麻醉方法有误。讨论在手术前为急腹症患者选择麻醉方法时,要针对患者的临床状态和所患的疾病的种类来合理地选择麻醉方法,严格掌握患者的病情,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麻醉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地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生活治疗评分、患者满意度、术后并发症(伤口感染、脑脊液漏、切口漏开)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生活治疗评分(62.30±3.58)显著高于对照组生活治疗评分(16.30±3.89);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6.45±2.34)显著高于对照组(83.21±3.09),两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各项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中可提高生活治疗评分,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抗血小板药致上消化道损伤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86例因服用抗血小板药致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出血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分为阿司匹林组(43例)和双联抗血小板组(43例),比较两组间年龄、性别、既往史、消化道出血方式,内镜下表现的区别,分析抗血小板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Hp感染率、胃镜特征的差异。结果服用抗血小板药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阿司匹林组和双抗血小板组平均年龄比较(50.34±15.03vs59.32±11.33,P=0.002),双抗血小板组平均年龄更高,有显著性差异;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双抗血小板组既往溃疡史更高(30.2%vs9.3%,P=0.015),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较多(30.2%vs4.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可引起消化道粘膜损伤,年龄、既往溃疡史,Hp感染和联合用药可能是其危险因素;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溃疡出血和复合性溃疡是其主要临床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脊髓损伤伴多发伤的损伤程度,分析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58例脊柱脊髓损伤伴多发伤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术前进行诊断评估,采用ASIA总评分标准、ISS评分标准,分组时参照ISS评分标准,A组(7~24分)为不全截瘫合并多发创伤患者,B组(25~34分)为截瘫合并较严重多发创伤患者,C组(35分以上)为截瘫合并严重的多发创伤患者,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临床数据。结果A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术后ASIA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C组,A组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C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照损伤控制原则评估脊柱脊髓损伤伴多发伤的损伤程度有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可对患者预后进行准确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