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应用第一代和第二代脉冲染料激光(Pulsedyelaser,PDL)治疗微静脉畸形(Venularmalformation,即Portwinestain,PWS)自身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比较两代PDL治疗PWS的差异。方法50名未曾接受任何治疗的PWS患者,病灶中选取两处区域,分别使用第一代和第二代PDL进行治疗。第一代PDL:585nm(Cynosure,USA),光斑5mm,脉宽0.45ms,能量密度5~6.5J/cm2,无冷却装置;第二代PDL:595nm(CandelaV-beam,USA),光斑5mm,脉宽1.5~3ms,能量密度11~12.5J/cm2,DCD(动态冷却系统)冷却剂喷射时间20ms(间隔20ms)。术后6周比较第一代和第二代PDL的疗效。结果两代PDL治疗不同类型及不同部位PWS的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第一代PDL术后出现暂时性色素减退比例高于第二代PDL。结论第一代和第二代PDL治疗PWS的疗效无显著差异,但使用了皮肤冷却系统的第二代PDL可以有效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低能量密度和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9年1至3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烧伤中心烧伤与皮肤外科门诊收治45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龄1~48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低能量密度组和高能量密度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压力治疗和药物治疗,低能量密度组给予4.0~6.5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高能量密度组给予6.6~9.0 J/cm2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对照组不给予激光治疗。间隔3~4周治疗1次,直至瘢痕形成6个月时结束治疗。治疗前和瘢痕形成6个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行瘢痕评估,并记录患者满意度和不良反应。根据数据性质,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V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值均<0.05),3组瘢痕V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瘢痕色泽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低能量密度组较治疗前降低(P<0.05),3组瘢痕色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患者满意率对照组为6.67%(1/15),高能量密度组为13.33%(2/15),低能量密度组为66.67%(10/15),低能量密度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能量密度组(P<0.05)。(4)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红斑或紫癜持续时间比高能量密度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低能量密度组未见水泡,高能量密度组出现水泡者10例,高能量密度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低能量密度组。结论低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优于高能量密度脉冲染料激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0~6.5 J/cm2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推荐能量参数。
简介:目的:观察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儿童面颈部鲜红斑痣69例,其中粉红型52例、紫红型11例,增厚型6例,采用595nm脉冲染料激光进行治疗。比较儿童不同类型鲜红斑痣的疗效。结果:鲜红斑痣中粉红型总有效率为100%,紫红型和增厚型的总有效率分别90.91%和83.33%。粉红型与紫红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礸2=1.95,P>0.05);而粉红型与增厚型(礸2=64.46,P<0.05)、紫红型与增厚型(礸2=57.32,P<0.05)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儿童皮肤鲜红斑痣疗效确切。粉红型及紫红型鲜红斑痣疗效较增厚型鲜红斑痣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联合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的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早期烧伤瘢痕患儿,采用单组病例对照研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4.2±0.8)岁,瘢痕面积(100.3±0.7)cm2。首次治疗采用PDL联合UFCL治疗,随后PDL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UFCL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总治疗周期为6个月,共行2次PDL单独治疗、2次联合治疗。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医师和患儿家属进行疗效评估。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统计患儿家属疗效满意度并计算总体满意率。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行配对t检验。结果(1)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患儿瘢痕血管分布、色素沉着、厚度、凹凸程度、柔软度、表面范围和总体评价,疼痛、瘙痒、颜色、硬度、厚度、形状和总体评价的POSAS医师和患儿家属评分均明显低于首次联合治疗前(t=16.6、16.0、16.9、14.9、20.8、29.3、30.7,20.4、29.3、18.1、27.9、25.8、20.8、45.3,P<0.01)。其中首次联合治疗前、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医师总体评价分别为(8.1±0.8)、(2.7±0.6)分,患儿家属总体评价分别为(8.2±0.8)、(2.4±0.5)分。(2)2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110例(92%)患儿的家属对疗效非常满意,6例(5%)患儿的家属满意,4例(3%)患儿的家属较为满意,无不满意,总满意率为97%(116/120)。(3)5例患儿首次治疗后3~4 d创面出现瘙痒、红疹。3例患儿首次治疗后3周出现色素沉着。1例患儿3次治疗后1周创面可见小水疱,并伴瘙痒。所有创面均未出现瘢痕加重、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PDL联合UFCL治疗小儿早期烧伤瘢痕,疗效较明显,治疗周期较短,可减轻症状并改善小儿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540nm强脉冲光(IPL)与595nm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痤疮红印的疗效、安全性(疼痛评分VAS、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指数。方法 选择40例重度痤疮后红印并自愿参与本研究的40岁以下青年,性别不限,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每组20例患者,一组采用540nmIPL,另一组采用595nmPDL,1次/月,共治疗3次。,每次治疗后利用0-10分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记录患者疼痛程度,记录不良反应,末次治疗后1个月拍照与治疗前照片对比判定疗效,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均填写中文版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指数的差异。结果 经过3次治疗,①两组总有效率均达100%;治愈率:PDL组100%,IPL组80%,有统计学意义(X2=3.96,P
简介:背景:近年来,激光已用于疣的治疗,而且已成功治疗某些类型的疣。在一些激光研究中,已应用剥脱剂来增加激光的穿透力。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脉冲染料激光(PDL)疗法与应用水杨酸(SA)后再应用PDL疗法的效果。应用水杨酸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寻常疣的角化过度以增加激光穿透性。方法:本对照研究包括入选研究的19例患者的66个皮损。33个皮损先外用30%SA,2次/d,5d后再应用PDL治疗,其余33个皮损直接应用PDL治疗。两组患者PDL疗程1~5次,每次间隔4周。两组疗效用疣的尺寸改变比较,记录长×宽×高(mm3),治疗结果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在PDL组和SA+PDL组,治疗5个疗程后,与治疗开始相比皮损变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5疗程结束时,两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451);然而在第二个疗程后SA+PDL组的清除率显著高于PDL组(P=0.049)。在第二个疗程后,SA+PDL组的完全清除率是54.6%,而PDL组在第五个疗程结束后完全清除率仅为66.4%。在2.2个疗程后SA+PDL组即观察到完全清除,而PDL组在3.1个疗程后才观察到完全清除(P<0.05)。结论:尽管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酒渣鼻的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酒渣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9例。A组给予甲硝唑片口服和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外搽,B组则给予甲硝唑口服联合PDL治疗。观察治疗前、12、24、48周时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瘙痒、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患者的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12、24、48周时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瘙痒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且B组与同期A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B组12、24、48周时有效率显著高于同期A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A组和B组有效率呈降低趋势,A组48周时有效率低于12周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虽然呈降低趋势,但48周时有效率与1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4、48周时两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B组与同期A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患者。结论PDL治疗酒渣鼻可提高近期、远期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酒渣鼻的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酒渣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39例。A组给予甲硝唑片口服和5%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外搽,B组则给予甲硝唑口服联合PDL治疗。观察治疗前、12、24、48周时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瘙痒、生活质量评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患者的治疗安全性。结果两组12、24、48周时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瘙痒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且B组与同期A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B组12、24、48周时有效率显著高于同期A组(P<0.05),随着时间延长A组和B组有效率呈降低趋势,A组48周时有效率低于12周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虽然呈降低趋势,但48周时有效率与1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4、48周时两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L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B组与同期A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患者。结论PDL治疗酒渣鼻可提高近期、远期疗效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在595nm脉冲染料激光(Pulseddyelaser,PDL)治疗儿童鲜红斑痣(Port-winestains,PWS)的过程中应用在体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microscopy,RCM),探讨RCM在PDL治疗鲜红斑痣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经我科治疗的鲜红斑痣患儿15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所有患儿依据RCM测得的病灶血管直径及深度进行累积积分;试验组中不同积分者给予不同能量密度的595nmPDL治疗,对照组统一使用经验性的能量密度治疗,对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积分组间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95nmPDL治疗鲜红斑痣的总有效率为76.4%,治愈率为31.8%,其中试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积分越低,治疗效果越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对于血管直径较大、位置较深的病灶应使用较大的能量密度,反之亦然;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3%,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3%(17例)及30.5%(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CM提高PDL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可较准确地评估预后。
简介:目的评价长脉冲Nd:YAG激光治疗龟头静脉畸形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例龟头静脉畸形患者接受长脉冲1064nmNd:YAG激光治疗,7~8ms双脉宽、脉冲间隔20ms、120~140J/cm2能量密度、接触式冷却。治疗5~7次,治疗间隔1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发症,并分五级评价病灶清除率。结果1例患者治疗时有轻度疼痛;所有患者治疗部位均出现暂时性红斑和水肿,无出血、感染、色素改变、瘢痕形成和勃起功能障碍等。随访12个月,全部患者龟头静脉畸形病灶完全清除,未见复发。结论长脉冲Nd:YAG激光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龟头静脉畸形,并发症少,可作为龟头静脉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动态联合曲安奈德在临床治疗瘢痕疙瘩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4月—2020年10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疙瘩患者34例(瘢痕疙瘩46处)。根据采用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曲安奈德组与动态治疗组,前一组患者共18例(瘢痕疙瘩26处),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0±12)岁,仅进行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后一组患者共16例(瘢痕疙瘩20处),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26±11)岁,根据每次治疗前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选择是否进行曲安奈德注射、PDL或者PDL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以下简称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采用VSS、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瘢痕疙瘩情况,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评估瘢痕疙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后12个月,根据VSS评分进行瘢痕疙瘩疗效评价并计算显效率。记录瘢痕疙瘩首次显效时间、达到首次显效时曲安奈德累计注射次数、治疗后12个月内随访次数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曲安奈德组、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V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7.53、8.09,P<0.01),VSS、POSAS中色泽和血管分布总分与POSAS总评分及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71、-4.04、-4.21、-4.11,-3.76、-3.73、-3.92、-3.93,P<0.01);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VSS、POSAS中色泽和血管分布总分均明显低于曲安奈德组(Z值分别为-2.03、-2.12,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显效率明显高于曲安奈德组(χ2=3.88,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首次显效时间为5.5(2.0,6.0)个月,明显短于曲安奈德组的6.0(2.3,10.3)个月(χ2=4.02,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达到首次显效时曲安奈德累计注射次数为(3.2±1.7)次,明显少于曲安奈德组的(4.2±1.8)次(t=2.09,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内的随访次数明显多于曲安奈德组(t=-2.94,P<0.0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曲安奈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曲安奈德注射比较,PDL动态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可缩短显效时间,减少曲安奈德注射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与临床疗效。
简介:背景:局限性慢性斑块状银屑病对局部治疗抵抗,可能难以实行治疗。既往已有应用脉冲染料激光(PDL)治疗该病皮损的报道,但PDL与一种有效外用治疗的比较性研究未见报道。目的:为了比较PDL与有效外用疗法对局限性顽固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用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二丙酸盐(Dovobet)作为有效对照。方法:在这项开放性、自身对照、左一右比较研究中,8例银屑病患者使用PDL(585nm)和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二丙酸盐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斑块严重程度评分(总评分)并拍照。患者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疼痛程度。结果:患者对两项治疗均能很好耐受,仅1例患者PDL治疗后由于疼痛退出了研究。在PDL治疗12周后,总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下降62%vs19%;P〈0.05)。治疗12周时,PDL和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二丙酸盐两组红斑评分均显著下降(P〈0.001)。治疗12周时,PDL组硬结和鳞屑评分显著下降,但卡泊三醇/倍他米松二丙酸盐治疗组统计学上无明显降低。尽管无统计学意义,但疼痛评分随PDL治疗次数增多而降低。结论:当其他外用治疗无效时,可酌情考虑应用PDL治疗局限性顽固性斑块状银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