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肉芽(CGD)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于2009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的5例CG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起年龄16d至3.3岁。CGD患儿起年龄早,可表现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炎及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感染等,易出现分枝杆菌、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病原感染。4例直接经基因确诊,1例中性粒细胞呼吸暴发试验阳性,后续基因检查再次证实。CGD患儿需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预防细菌和真菌感染。结论对于自幼反复出现严重肺部、淋巴结、肝脾、骨骼和皮肤细菌、真菌感染,有肉芽形成,接种卡介苗后出现感染或怀疑结核而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者,均应考虑到CGD,基因序列测定可以从分子水平明确诊断。CGD的常规治疗包括感染的预防、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 标签: 慢性肉芽肿病 儿童
  • 简介:化脓性肉芽(PG)是一种多见于儿童、发生于皮肤或黏膜、常见的良性获得性血管性肿瘤,临床多表现为快速增长的、带蒂或宽基底的单发红色光滑丘疹,轻微损伤极易出血。PG好发于头颈部、四肢末端皮肤及口腔黏膜,患者常因皮损出血不止、影响美观或疼痛需要积极治疗。本有多种治疗方法,传统方法包括冷冻、CO2激光、手术等;新近治疗包括外用β受体阻滞剂、长脉冲1064nmNd:YAG激光等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PG有一定复发风险、瘢痕形成及暂时性色素异常,在选择治疗时需要兼顾病因、美观及患者耐受性等因素。

  • 标签: 化脓性肉芽肿 治疗 激光 手术 Β受体阻滞剂
  • 简介:摘要女性患者,腰腹部及双大腿内侧红斑伴瘙痒半年,双上肢及颈部斑丘疹3月。经诊断为亚急性皮炎合并环状肉芽检术后1月基本消退。亚急性皮炎合并环状肉芽临床少见,予以报道。

  • 标签: 亚急性皮炎 环状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肉芽性乳腺炎的临床特征,为肉芽性乳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肉芽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00例肉芽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巨检、低倍镜、高倍镜观察以及抗酸染色、PAS霉菌染色发现肉芽性乳腺炎是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向外扩展,呈结节状多灶性分布组织慢性炎症。结论该病容易误诊为乳腺癌,因此在诊断时,避免误诊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临床特征分析
  • 简介:骨嗜酸性肉芽(eosinophilicgranuloma,EG)属于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的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原发性免疫缺陷性良性肿瘤样病变。骨EG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其发病率约占骨肿瘤的1%,而脊柱EG更少见。脊柱EG表现为椎体溶骨性破坏,以单发为主,少数有侵袭性,可侵及椎体附件和周围软组织;其中,胸椎EG发病率最高(54%),颈椎EG发病率最低(11%)。

  • 标签: 嗜酸细胞肉芽肿 颈椎 骨疾病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激素联合手术治疗肉芽性乳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肉芽性乳腺炎患者24例作为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均采用激素联合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回顾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2个月随访患者无复发情况。结论激素联合手术治疗柔性乳腺炎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清除病灶,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降低复发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激素联合手术治疗 肉芽肿性乳腺炎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小叶性肉芽性炎的临床细胞学特征、细胞学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先行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后经手术切除乳腺肿块,病理诊断为乳腺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的病例共计23例。对23例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细胞学涂片全部重新复查、分析。对每张涂片随机选择10个高倍视野,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并分别计数各类炎性细胞所占百分比。结果23例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诊断,19例诊断为乳腺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2例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2例诊断为非特异性肉芽性乳腺炎;各类炎性细胞所占百分比为中性白细胞60~80%、淋巴细胞15~35%、浆细胞0.5~1%、多核巨细胞1-2%、巨噬细胞3~5%;23例乳腺肿块经外科手术并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结果均为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针吸细胞学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为82.6%。结论针吸细胞学诊断乳腺小叶性肉芽性乳腺炎是一种安全、经济、可行的方法,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诊断及治疗依据。

  • 标签: 乳腺疾病 乳腺小叶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非特异性肉芽肿 乳腺结核性肉芽肿 微脓肿
  • 简介:目的探讨肉芽性乳腺炎(GM)分类诊疗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且资料完整的218例GM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资料包括临床基础数据、影像学检查、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效果,并采用字2检验分析3种类型(难治型、肿块型和脓肿型)GM棒状杆菌阳性率及高泌乳素血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患者均为非哺乳期育龄妇女,年龄为(33.5±3.9)岁,于宝宝离乳后(3.6±1.6)年发病,其中63郾8%(139/218)患者有不同程度哺乳障碍史,97.2%(212/218)患者表现为乳房肿块.根据首诊临床表现分为肿块型41例、脓肿型126例和难治型51例.有96例患者可取得脓液标本,其中脓肿型GM61例,难治型GM35例;脓肿型和难治型GM相比,棒状杆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6/61)比8.6(3/35),X^2=0.025,P=0.900].3种类型GM患者高泌乳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80,P〈0.001),其中,难治型患者高泌乳素血症发生率比肿块型和脓肿型患者高[58.8%(30/51)分别比17.1%(7/41)和27.0%(34/126),X^2=16.487、15.944,P均〈0.017].类固醇激素在GM的治疗中占95.9%(209/218).21.1%(46/218)患者采用了抗生素及抗分支杆菌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中位随访时间15.8个月(6.0-32.0个月),所有患者的总复发率为11.0%(24/218),其中,肿块型复发率最低,为2.4%(1/41).结论肉芽性乳腺炎病因不明,类固醇激素为最主要的治疗方式,部分患者对抗生素或抗分支杆菌药物治疗有效.肿块型患者治疗效果最佳.

  • 标签: 肉芽肿 乳腺炎 诊断 外科手术 类固醇激素
  • 简介:摘要坏死性肉芽性血管炎(NGV)原名韦格纳氏肉芽(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性血管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上、下呼吸道和肾脏,还可累及耳、眼、关节、皮肤,亦可侵犯心脏、神经系统等1。该病属于罕见,西医多采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中医治疗报道罕见。

  • 标签: 中西医结合治疗 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验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切除手术对肉芽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乳腺外科行手术治疗的94例GLM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WE组(扩大切除术)与EX组(单纯切除术),每组47例,在常规药物短程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开展相应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效果与复发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手术治疗效果与复发情况,WE组有46例痊愈,治疗有效率为97.87%,6例愈后复发,复发率为13.04%,EX组有36例痊愈,16例愈后复发,复发率为44.44%,WE组治疗有效率与复发率均明显优于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切除手术治疗GLM效果更加,复发率更低,整体效果优于单纯切除术,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扩大切除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就病变内激素注射结合抑酸疗法来治疗喉接触性肉芽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60例喉接触性肉芽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实验组30例,采用病变内激素注射结合抑酸疗法来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30例,采用单纯抑酸疗法来进行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愈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其平均治愈时间也要低于对照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病变内激素注射结合抑酸法来进行喉接触性肉芽的治疗时,拥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 标签: 病变内激素注射 抑酸疗法 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幼年性黄色肉芽(JXG)发生于眼眶并累及颅内神经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本院1例幼年性黄色肉芽(JXG)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JXG的组织形态、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院就诊患儿,6岁,发现左眼球凸出3个月。MR示左侧眼眶病变,左侧眶上壁破坏,肿块突入颅内,左侧额叶及视神经受压。遂行“左侧眼眶物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幼年性黄色肉芽。结论JXG发生于罕见部位,需要充分认识,避免过度治疗。

  • 标签: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眼眶 颅内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性乳腺炎的临床鉴别与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肉芽性乳腺炎(G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21例,肉芽性乳腺炎9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认,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者的差异,并分别进行治疗与处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性乳腺炎的患者经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导管周围乳腺炎的患者病理诊断以乳管扩张、浆细胞浸润的特点为主要表现,而肉芽性乳腺炎则多以小叶为中心,叶内合并多种炎细胞浸润的特征为主要表现病变。两种不同类型的患者经临床处理均痊愈,无1例进行乳房全切。结论对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性乳腺炎的患者要以病理诊断为鉴别依据,并给予合适的处理方法,以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导管周围乳腺炎 肉芽肿性乳腺炎 临床鉴别 处理方式
  • 简介: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minolevulinicacidphotodynamictherapy,ALA-PDT)对体外培养的断发毛癣菌肉芽株的杀伤效应。方法将临床Majocchi肉芽患者皮损分离培养出的断发毛癣菌肉芽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活化后制备菌悬液,与5mmol/LALA共孵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原卟啉PpⅨ(ProtoporphyrinⅨ,PpⅨ)产生情况。实验分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和ALA-PDT组。对照组无处理。ALA-PDT组断发毛癣菌与5mmol/LALA共孵育6h后,采用功率密度为40mW/cm^2的633nm红光以不同能量密度(50、100、150、175、200J/cm^2)照射。单药组断发毛癣菌与5mmol/LALA共孵育6h,不照光。单光组无ALA共孵育,只给予200J/cm^2红光照射。通过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及菌浓度评估ALA-PDT对断发毛癣菌肉芽株生长的抑制效应。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砖红色荧光物质PpⅨ产生,当照光能量密度为175、200J/cm^2时,照片显示菌落生长明显受限,数量减少,菌浓度计数分别为(0.53±0.058)×10^5CFU/mL、(0.13±0.057)×10^5CFU/mL,明显低于对照组、单药组、单光组及其他低能量密度ALA-PDT组(P〈0.05)。结论ALA-PDT对断发毛癣菌肉芽株有明确的杀伤效应,可为临床ALA-PDT治疗皮肤癣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断发毛癣菌 Majocchi肉芽肿 皮肤癣菌
  • 简介: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之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组学作为代谢组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研究生物体内脂化合物及代谢谱的变化,进而鉴定生物标志物,分析相关代谢通路,阐明生物体响应外界刺激的机制。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色谱和谱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组学研究的发展,并扩展了其应用范围。本文介绍了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组学及多组学联用技术在环境胁迫耐受性及环境污染物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 标签: 脂质组学 多组学 环境胁迫 环境毒性评价
  • 简介:摘要昼夜节律(circadianrhythm)是指生命活动以24小时左右为周期的变动。肝脏代谢途径是由昼夜生物钟驱动的,并且肝脏的健康由代谢基因表达的昼夜节律模式的适当时间维持的。昼夜节律系统可确保吸收、储存和运输中的日常节律与休息活动和摄食周期在时间上协调一致。因此,时钟基因功能的丧失或昼夜节律与饮食周期的紊乱将导致脂质体内平衡受损。

  • 标签: 昼夜节律 脂质代谢 时辰疗法
  • 简介:(Scleredema)是由于粘蛋白沉积及真皮增厚引起的身体上半身弥漫性、对称性、非凹陷的发硬性的皮肤病变。早于1876年Pitford曾对其表现做过描述,但正式命名于1900年Baschke为成人硬(SclerademaadultorumofBuschke)。也称Buschke硬

  • 标签: 硬肿病 糖尿病性 粘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