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使用胰岛素进行糖尿病治疗的患者共100例,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多数以2型糖尿病为主;对照组患者采用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治疗。对两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00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共有66例出现了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66%。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具有显著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之前,应当对胰岛素可能产生的一切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医护人员都应当具有应对能力,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胰岛素用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以硫酸镁注射剂治疗高血压疾病为例分析该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92例罹患高血压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6例。采用常规抗高血压药物干预方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注射剂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高血压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胃肠道损伤、全身性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皮肤损伤、呼吸系统损伤等。结论应用硫酸镁注射剂对高血压疾病实施治疗,确实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但在用药过程中必须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高度的重视,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2012年3月-2014年10月我中心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结果60例患者中有26例(43.33%)不良反应发生在30min内;在出现不良反应的13种注射剂中,苦黄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居于首位,占总数的21.67%,其次是热毒宁(16.67%);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占总数的41.67%;60例不良反应患者均转归结果良好,未出现后遗症及死亡病例。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其安全性,加强用药管理,优化制剂工艺,提高其安全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且对合理用药方法进行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到的抗菌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常用抗菌类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以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结果:本次研究共收到不良反应报告420份,其中由抗菌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130份,60岁以上患者出现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几率最大,发生45例,占比34.61%。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共计发生68例,占比52.30%,常见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是皮肤及附件损伤,例数为76例,占比58.46%。结论:临床观察中,发现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多,需要加强合理用药干预,降低不良发生率,提升治疗和护理有效性,应对合理用药问题提高关注力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月接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0例,分为口服药物组和滴注药物组。比较两者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程度及类型。结果通过比较口服组和滴注组不良反应发现,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最多。滴注组不良反应为29例,发生率为48.3%,口服组不良反应为6例,发生率为10%,两者比较,口服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滴注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15例变态反应,8例神经系统异常,7例骨骼毒性,4例皮肤反应,1例胃肠不适。3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15例变态反应,8例神经系统异常,7例骨骼毒性,4例皮肤反应,1例胃肠不适。滴注组重度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药方式及药物类型对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医护人员选取恰当的药物及给药方式,确保有效治疗疾病同时控制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药品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治疗并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临床典型的表现,注射用血塞通、红花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以及疏血通注射液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药物热出现寒战、高热的发生率为33.33%(62/186),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P<0.05),皮肤和附件出现皮疹以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为32.26%(60/186),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P<0.05);红花注射液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0%(25/186),明显高于用血塞通、灯盏花素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以及疏血通注射液等不良反应发生发生率(P<0.05)。结论临床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时,应当首先考虑其使用的安全性,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通过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 将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到我院通过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1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出回顾性分析,统计所有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所占比,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资料和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资料做对比分析,并总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经过统计,18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45例,占比为24.73%;患者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药物自身因素、患者机体因素、药物配伍因素、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未遵医嘱执行禁忌为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通过氟喹诺酮类药物对患者实施治疗出现不良反应比较常见,而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也比较多,在临床患者用药之时,应针对性的针对可能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做出科学性的预防和规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给药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给予促胃动力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调查影响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300例患者均按时完成治疗,不同药物之间治疗有效率无差异(P>0.05);经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变态反应、血管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异常、肝脏损伤。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反应产生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史、不良生活习惯、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消化性溃疡史、不良生活习惯、既往幽门螺杆菌感染为影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单因素较多,临床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症时要对症给药,及时预防危险因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方法收集本院于2016年6月-2017年10月接收的接受治疗的4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均接受标准化治疗方案开展治疗。采用查阅入院后一系列病历的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观察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分析不同年龄段、性别间的不良反应发生分布情况。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及耐药类型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本组患者共出现不良反应58次,其中又以胃肠道毒性、肝脏毒性、关节或肌肉痛的发生率较高。结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常伴发多种不良反应,医护人员应进行针对性临床治疗干预,加强监测并及时处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身体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恩格列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0年5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期间使用恩格列净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药品说明书指出的主要不良反应,就应用恩格列净后尿路感染、低血糖和低血压等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进行药物与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评价,将评价结果为肯定、很可能和可能者判定为恩格列净不良反应。结果设定时段内应用恩格列净治疗的住院患者共718例,男性517例,女性201例;年龄(59±12)岁;恩格列净剂量均为10 mg口服、1次/d,用药时间为(7±3)d;住院时间为(8±4)d。718例患者中有17例(2.4%)发生恩格列净相关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均为可能),其中发生尿路感染(均表现为无症状细菌尿)者11例(1.5%),低血糖4例(0.6%),低血压2例(0.3%)。发生不良反应的17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9例,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4.5%(9/201)比1.5%(8/517),χ2=5.376,P=0.020];发生尿路感染的11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7例,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3.5%(7/201)比0.8%(4/517),χ2=7.040,P=0.008]。17例患者的病历中均未记载上述不良反应与恩格列净相关,也均未作为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结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恩格列净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路感染、低血糖和低血压,对女性患者尤应加强尿路感染的防范。临床医务人员对恩格列净不良反应的认识有待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健康女性接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种HPV四价(HPV4)疫苗和HPV九价(HPV9)疫苗的适龄健康女性。通过自行建立的HPV疫苗受种者信息登录系统,收集受种者的基本情况(年龄、身份、学历等)、疫苗接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不同疫苗和不同剂次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受种者共677人。接种首剂HPV4疫苗者510人,年龄(33±6)岁,其中467人接种了第2剂疫苗;接种首剂HPV9疫苗者167人,年龄(24±2)岁,其中118人接种了第2剂疫苗。677人中,身份为干部或职员者533人(78.7%),学生85人(12.6%),家庭主妇59人(8.7%);学历为本科及以上者525人(77.5%),本科以下者152人(22.5%)。接种HPV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疼痛、红肿及硬结)和全身反应(发热、恶心、乏力及月经周期紊乱)。接种首剂HPV4疫苗和首剂HPV9疫苗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13/510)比15.6%(26/167),χ2=39.283,P<0.001;1.6%(8/510)比12.6%(21/167),χ2=37.169,P<0.001],全身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510)比3.0%(5/167),χ2=3.505,P=0.061]。接种第2剂HPV4疫苗和第2剂HPV9疫苗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部反应发生率和全身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6/467)比2.5%(3/118),χ2=0.984,P=0.321;0.6%(3/467)比2.5%(3/118),χ2=3.350,P=0.067;0.6%(3/467)比0(0/118),χ2=0.762,P=0.383]。接种首剂与第2剂HPV4疫苗后局部不良反应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6%(8/510)比0.6%(3/467),χ2=1.879,P=0.171;1.0%(5/510)比0.6%(3/467),χ2=0.343,P=0.558];接种首剂与第2剂HPV9疫苗后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21/167)比2.5%(3/118),χ2=9.024,P=0.003],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167)比0(0/118),χ2=3.596,P=0.058]。接种后出现的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均不需治疗,可自行缓解。结论少数接种HPV4或HPV9疫苗的健康女性可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多较轻微,可自行缓解。2种HPV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首剂接种后,接种首剂HPV9疫苗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接种首剂HPV4疫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