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创伤晚期胫骨缺损的诱因、易感人群及多次手术的原因,以期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采用骨搬运术治疗的创伤晚期胫骨缺损患者资料,设计表格,收集并统计相关数据,对患者一般情况、受伤情况及治疗情况加以分析.结果共统计94例胫骨缺损患者,男86例,女8例,男女比为10.8∶1.患者来自20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其中56.4%(53/94)来自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患者主要为体力工作者;交通伤是主要致伤原因;患者以21~50岁年龄段为主,占78.7%(74/94).开放性损伤占93.6%(88/94),54.3%(51/94)的患者存在合并伤.首诊医院以三级甲等医院及二级甲等医院为主.伤后6h内就诊者占72.3%(68/94).对于GustiloⅢ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首诊手术仍有31.3%(5/16)的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行骨搬运术前平均手术次数为(4.4±3.1)次.治疗费用平均为(16.1±9.9)万元,有61.7%(58/94)的患者自费.结论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主要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其晚期胫骨缺损的治疗非常棘手,骨科医生应重视正确掌握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提高治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快速康复理念对创伤性胫骨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行 经皮微创内固定术 的 84 例创伤性胫骨骨折患者 被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 42 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治疗理念,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快速康复理念进行联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 试验组开始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术后 3d 疼痛 VAS 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创伤性胫骨骨折的治疗中联合快速康复理念,不仅能加快患者的康复,还可以促使患者早期进行下床活动,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有效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临床效果理想,能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康复。关键词创伤关节镜;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临床价值近年来,微观医疗设备在临床治疗中逐渐推行,解决了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治疗难题。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手段发现,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X线片和CT检查,明确患者骨折移位情况及骨折类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0.5±8.3)岁,致伤原因12例为交通致伤,14例为坠落伤,4例为其他原因致伤;13例为后侧内部骨折,17例为后侧外部骨折;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9.5±8.1)岁,致伤原因11例为交通致伤,13例为坠落伤,6例为其他原因致伤;15例为后侧内部骨折,15例为后侧外部骨折;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后侧入路手术治疗,于患者髁后外侧骨处作倒L形切口,切口从腘窝横纹中线内侧沿皮肤横纹至外侧;从腓肠肌外侧处向腓骨平衡进行延伸,选定合适的桡骨远端对接骨板预弯进行锁定,并将其置于外侧髁后侧处,再钻孔依次拧入螺钉锁定;采取C型臂X线机确认手术无误后,采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并在切口内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并逐层对切口进行缝合。观察组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对患者实施硬外膜麻醉,在手术部位置入关节镜对患者关节、半月板、韧带进行分析,如患者半月板已经出现撕裂情况,应及时进行摘除;如患者交叉韧带出现损伤,可采取离子刀热疗紧缩处理方式对其功能进行恢复处理;患者麻醉生效后,根据Schazker分型1选择合适的复位固定方式,I型患者可实施推挤骨块复位方式,复位后使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并通过关节镜查看复位情况,确认无误后采用空心螺钉进行重新固定;II、III、IV型患者应先根据患者骨折位置确定出钢板位置,再在侧面作纵切口,充分暴露骨折线,并在其下方1.8cm左右处作骨窗,其长度为1.4cm,宽度为1.2cm,通过顶棒撬进行拔冲顶,如患者复位关节处于塌陷时,可通过自体髂骨对缺损区域进行填补,并采取钢板骨块固定复位。术后患者给予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并将患者下肢抬高,采取包扎、加压等方式使患者膝关节伸直,50小时候可将绷带拆除,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CPM功能锻炼,每天3次;针对韧带、半月板存在损伤的患者,术后4个月需借助长腿支具行走,并定期进行X线复查。1.3观察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主要依据Rasmussen评分标准2,评分内容主要包括关节活动度、行走能力、稳定性、疼痛感及膝伸直缺失度五项,每项为5分,总分共计25分,18分以上为优,10~17分为良,10分以下为差,优良率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_)±s)表示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对照组(30例)10例为优,11例为良,9例为差,优良率为21例(70.00%);观察组(30例)16例为优,12例为良,2例为差,优良率为28例(93.33%);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属于膝关节创伤,临床较为少见,该类型骨折位置偏后较为隐蔽,因此,切开入路复位操作难度较大。在骨科手术中关节镜已得到推广普及,其主要通过端午透镜内患者骨折情况进行内窥,再通过监视器对患者关节内部骨折情况进行动态、实时反映,在肘关节及膝关节诊断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治疗中关节镜也有着明显的优势,手术过程中可使医生视野更加开阔,通过小切口即可对患者损伤组织和移位情况进行反应,在骨折移位固定处理和损伤处理时,可避免游离体产生,以免对患者关节造成更大损伤3。同时,采取小切口处理可避免传统手术过程中关节囊和关节腔暴露,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及感染情况发生率。就患者而言,选择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可有效缩短其恢复期,使患者尽早参与功能康复训练中,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另外,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中,患者因内外翻应力,容易损伤韧带和半月板,而采取传统手术治疗,患者关节稳定期较长,术后疼痛剧烈,且容易产生后遗症,而关节镜下手术可通过内透镜对骨折情况进行准确判断,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佳。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治疗措施发现,采取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患者优良率(93.33%)明显高于后侧入路手术治疗优良率(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治疗中,临床医生可采取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更准确的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判断并治疗,以提高临床优良率,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参考文献1张帆,罗晓东,叶茂等.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09(24)33-34,37.2陈红卫,赵钢生,张根福等.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17,31(3)224-228.3张洪亮,黎佩珍,李忠辉等.胫骨后侧平台骨折采用创伤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539-2540.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胫骨远端骨折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5月到201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胫骨远端骨折的患者88例作为实验主体,使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44例,对照组患者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骨科创伤日常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骨科创伤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肿胀评分比较,对照组两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存在(P<0.05)。结论针对胫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实施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并能够使患者的肿胀情况得到缓解,该种护理方法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创伤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胫骨远端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本院8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行围术期标准化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结果:护理前无差异护理后观察组VSA、SAS、SDS评分更低且生活质量评分更高(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皮质骨横向搬移术治疗下肢创伤后远期发生的慢性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期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下肢创伤后远期发生的慢性创面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为19~57岁,平均32.3岁。腘动脉损伤7例,胫前合并胫后动脉损伤4例。创面部位:小腿远端5例,足踝部6例。创面面积为3.2 cm×2.8 cm~9.5 cm×7.3 cm。在胫骨内侧远离创面10 cm以上行皮质骨开窗,开窗面积为5.0 cm×1.8 cm,然后安装横向搬移外固定装置。创面有限清创,彻底冲洗后包扎。术后7 d开始横向搬移,创面全部敞开换药。横向搬移持续25 d,术后2个月拆除外固定装置。观察患者创面愈合和横向搬移切口愈合情况。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3~20个月(平均5.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时间为35~277 d。末次随访时所有创面均愈合,无复发。2例患者并发切口感染,继续搬移,局部清创后愈合;1例患者发生切口愈合不良,予减慢搬移速度后逐渐愈合。结论对于下肢创伤后远期小腿和足踝部发生的慢性创面,胫骨皮质骨横向搬移术可明显改善肢体局部血供,促进创面肉芽增生和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抗生素骨水泥应用于创伤性胫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 方法: 选取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2 月时间段至我院治疗的 76 例 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患者 作 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 以抽取双色标签的方式 将其 分为参照组(共 37 例,给予抗生素局部灌注)和治疗组(共 39 例,给予 抗生素骨水泥治疗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指标以及临床疗效 。 结果: 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细菌培养转阴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 P < 0.05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 92.31% 明显高于参照组 70.27% ( x2=6.136 , P=0.013 )。 结论: 抗生素骨水泥应用于创伤性胫骨骨髓炎的临床优势明显,可有效缩短疾病康复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创伤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安全性,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9月我院住院需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术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的有限切开内固定,n=47)及研究组(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n=47),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指标、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整体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伤口软组织感染、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僵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显著、术中及术后指标评估良好、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较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基层医院进行临床初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 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0岁[(37.2±13.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6~14.0 cm[(8.6±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结果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60.5 d/cm[(50.6±6.2)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骨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SF-36中PCS为(85.8±11.6)分,MCS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和骨缺损的治疗中应用骨外固定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组12例患者均采取采取常规的带血管蒂同侧腓骨移植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12例患者则采取骨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指标对比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用时、住院天数以及手术中平均出血量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是8.33%,而同期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则高达50.00%,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愈合率为100.00%,延长长度为(9.54±0.16)cm,骨愈合指数为36.22d/cm,对照组患者骨愈合率为58.33%,延长长度为(7.04±0.24)cm,为31.04d/cm,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创伤后胫骨干骨髓炎和骨缺损患者的治疗中采取骨外固定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优,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并且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该术式值得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