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肿瘤治疗过程中,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认可,其整体效果良好,能够为患者提供健康保障。但肿瘤免疫治疗也会出现相关不良反应,影响最终疗效,所以应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主要探究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新进展,包括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分类和特点、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人员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角色和责任等,目的是减轻患者在接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对风险,保障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肿瘤患者的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但伴随发生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对患者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本文综述了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护理现状,为临床提供借鉴,以期找到更好的护理方向。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细胞程序性死亡(PD)-1和PD-2等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也诱发了诸多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的免疫不良反应(irAEs),其中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症状(Rh-irAEs)较为常见。本文通过对Rh-irAEs的研究现状、特点和管理以及其未来的研究探索方向进行综述,以期提高对Rh-irAEs的识别和管理。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过去十年迅速发展,并成为最具有前景的肿瘤治疗之一。但ICI打破了机体的免疫平衡,降低了T细胞耐受性,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IRAE可以累及全身多脏器,包括内分泌、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系统等,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尚无高特异性及高敏感性的预测因子出现。轻度的IRAE可以通过停药缓解,严重的IRAE需要积极治疗,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激素效果不佳可考虑免疫抑制剂,但目前最佳免疫抑制剂选择尚存争议。本综述概述了IRAE的流行病学及可能机制,以及一些有潜力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并介绍了几种免疫治疗相关脏器毒性及管理方法。
简介:摘要在过去十年中,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经历了令人鼓舞的变化。最新发展之一是免疫治疗,其已经逐步成为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不同于以往的化疗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通过阻断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并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细胞来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所以免疫治疗具有独特的不良反应,称为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认识并掌握这种特殊的反应对于肺癌患者的管理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程护理干预在减少肿瘤患者过继免疫治疗单采中不良反应上的具体作用。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134例采用单采法进行过继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患者护理干预方式的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7)和实验组(n=67)。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行全程护理干预,做好对患者各个方面身心状况的考虑,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和枸橼酸盐反应的患者均仅有1例,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综合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全程护理干预能够对肿瘤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不良反应出现率进行有效控制,降低采用单采法进行过继免疫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身心状况造成的负面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老年肺鳞状细胞癌(肺鳞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北京医院经病理明确诊断的老年肺鳞癌患者(≥65岁)113例,44例接受手术或微创治疗,69例患者接受内科一线治疗,其中化疗组27例,免疫联合化疗(联合组)24例,免疫组11例,靶向治疗组7例。28例患者接受内科二线治疗,其中化疗组8例,联合组11例,免疫组4例,靶向治疗组5例。比较一线、二线治疗中免疫治疗效果和相关不良反应。评价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作为疗效、预后标志物的价值。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评价近期疗效,常见不良反应分级评价标准(CTCAE 4.03)评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老年肺鳞癌患者一线联合组总有效率73.7%(14/19),高于化疗组24.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48,P<0.01)。一线联合组、免疫组与化疗组患者比较,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延长,且联合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mOS)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线联合组和免疫组患者mOS时间较化疗组延长(均P<0.05)。老年肺鳞癌患者存在高的PD-L1阳性率(≥1%)和高TMB(≥9 mut/Mb)表达率,分别为81.6%(31/38)和57.4%(31/54)。一线联合组PD-L1阳性患者中mPFS优于PD-L1阴性患者(5.10个月比0.93个月,P<0.05)。PD-L1阳性患者中,二线联合组mPFS优于化疗组(7.33个月比2.77个月,P<0.05)。患者mPFS和mOS时间均与TMB表达无关。总体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0%(31/50),3级以上26.0%(13/50)。最常见的3级不良反应为皮疹、免疫相关性肺炎和乏力。结论老年肺鳞癌患者一线免疫联合化疗较化疗提高总有效率、mPFS和mOS。二线治疗中,免疫联合化疗与免疫单药均延长mOS,联合治疗较单药免疫无总生存获益。老年患者对单药免疫或联合化疗总体不良反应可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