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补肾消渴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肾虚络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任选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搭配补身消渴方,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及肾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数据组间差距较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肾消渴方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肾虚络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其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的临床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患者300例,对其按照中医理论的肾络瘀阻积分进行情况统计,观察分析肾络瘀阻与患者的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均普遍存着肾络瘀阻现象,同时,随着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加重、病程周期的延长,其肾络瘀阻的现象也愈发严重。另外,患者不同证型的糖尿病肾病其相关的肾络瘀阻积分明显不同,差异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与肾络瘀阻具有较强的临床相关性,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此次结果可为后期医学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尿酸与2型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关系研究。方法选择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病例组,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其血清尿酸及其他代谢指标,比较其差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关系;同时将病例组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分为三组正常尿蛋白组,微量白蛋白组及临床白蛋白组,以正常尿蛋白组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及其他代谢指标,分析在糖尿病肾病发展中不同阶段的变化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尿酸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明显(P>0.05),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糖尿病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临床白蛋白组微量白蛋白组中水平均高于正常尿蛋白组(P<0.05,P<0.001),临床蛋白尿组血清尿酸水平与微量白蛋白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血清尿酸与2型糖尿病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糖尿病肾病和代谢综合征呈明显正相关。这样,控制血清尿酸水平将可能成为预防糖尿病肾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简介:目的:观察蛭萸汤治疗肾虚血瘀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肾虚血瘀型DPN患者随机分成中医治疗组60例、西医对照组30例和中医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中医治疗组服用蛭萸汤,西医对照组口服弥可保片、培达,中医对照组服用中汇糖脉康冲剂,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及纤维蛋白原(FB)、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①中医治疗组中医证候和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78.3%,西医对照组和中医对照组证候与神经传导改善总有效率均分别为53.3%和50.0%;中医治疗组的中医证候和神经传导速度疗效均显著优于中、西医对照组(P〈0.01)。②治疗后,三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中医治疗组与中、西医对照组比较,其总积分降低更加显著(P〈0.01)。③治疗后,中医治疗组FB、T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P〈0.01),西医对照组FB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且中医治疗组的FB水平较中医对照组亦显著降低(P〈0.05)。④治疗后,中医治疗组患者的腓总和正中神经MCV、SCV均显著提高(P〈0.01),西医对照组患者的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SCV亦显著提高(P〈0.05);中医治疗组与中、西医对照组比较,其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MCV、SCV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蛭萸汤能明显改善肾虚血瘀型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外周运动和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延缓DPN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化瘀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内分泌科收治的DN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气化瘀汤,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尿蛋白排泄率(UAER)。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89.13%,较对照组的77.08%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BG及UAER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瘀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可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糖尿病肾病(DKD)合并非糖尿病肾病(NDK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肾活检确诊为T2DM DKD的患者共363例,按照病理结果分为DKD合并NDKD(MIX组,n=142)及单纯DKD(DKD组,n=221)。记录基线资料(糖尿病病程、视网膜病变病史等),并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等生化指标。计算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终点事件定义为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GFR较基线下降40%或死亡。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 DKD患者合并NDKD的相关因素,用Kaplan-Meier法分析各组肾脏预后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探究影响MIX组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363例患者肾活检时平均年龄(50.0±9.9)岁,其中男性233例(64.2%)。MIX组与DKD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5年[比值比(OR)2.136,95%可信区间(CI):1.315~3.471,P<0.01]、eGFR较高(OR:1.999,95%CI:1.246~3.209,P<0.01)及不合并贫血(OR:2.596,95%CI:1.614~4.175,P<0.01)与T2DM DKD患者合并NDKD独立相关。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筛选出与MIX组性别、基线年龄、糖尿病病程、肾功能一致的DKD组作为对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²=1.138,P=0.286),且合并视网膜病变[风险比(HR):2.162,95%CI:1.056~4.428,P=0.035]及尿蛋白定量≥3.5 g/24 h(HR:2.387,95%CI:1.018~5.552,P=0.045)是MIX组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DM DKD患者糖尿病病程较短、eGFR较高、不合并贫血提示更可能合并NDKD。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尿酸与2型糖尿病及血清尿酸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100名健康志愿者,将其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清尿酸及其他代谢指标,比较其差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关系;同时将病例组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分为3组正常尿蛋白组,微量白蛋白组及临床白蛋白组,以正常尿蛋白组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的血清尿酸水平及其他代谢指标,分析在糖尿病肾病发展中不同阶段的变化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清尿酸水平较健康對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糖尿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代谢综合征发生率糖尿病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临床白蛋白组的血尿酸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尿蛋白组(P<0.05),微量白蛋白组的血尿酸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尿蛋白组(P<0.001);在临床蛋白尿组与微量白蛋白组中,血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升高在2型糖尿病及慢性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以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或延缓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方法对2012年我科收治的62名搪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心理饮食用药等方面的护理干预。结果病情好转55例,无明显改善6例,死亡1例。结论加强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