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结节中的应用价值,为以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性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3.9期间来我院门诊以及住院的40例经病理证实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通过二维灰阶超声检查,40名患者共发现50个结节。患者先后进行肝脏超声造影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活检术。总结病例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造影表现的特殊性与一般性。结果:超声造影对肝脏良恶性病灶的诊断能力很好,对结节的敏感性85.8%,特异性99%、阳性预测值95%,阴性预测值96%,准确率95%。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诊断有助于临床上判定局灶性结节良恶性,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断依据,但是,由于许多假阳性的原因,故对于某些缺乏特异性的超声造影表现,需要其他方法或是穿刺活检进行辅助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炎性假瘤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型增生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超声表现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肝脏炎性假瘤超声表现无特异性,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均较难诊断,需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进行鉴别。当出现典型的FNH超声表现,即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动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轮辐状分布的肿瘤血管,动脉期呈高增强,肝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仍然呈高增强或等增强时,应高度提示FNH的诊断。
简介:目的探讨小儿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N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2011年经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FNH患儿临床资料。结果9例中,8例甲胎蛋白阴性,1例甲胎蛋白升高,无一例肝炎病毒感染,1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门静脉高压及脾大。均行手术切除,无一例手术死亡或出现术后并发症。结论FNH在临床及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对符合影像学标准、AFP阴性的患儿术前能明确诊断,对于无症状的确诊病例,可暂不手术,密切随访。有症状、生长迅速、合并其他肝脏疾病、诊断不明确者应积极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布加综合征(BCS)合并肝脏结节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BCS合并肝脏结节患者临床资料。共入组患者33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岁。分析不同性质结节的治疗和预后。结果33例BCS患者合并肝脏结节,27例为肝细胞癌,6例为良性增生性结节。27例合并肝细胞癌患者中1例行介入栓塞化疗,26例行肝细胞癌切除手术,整体生存时间10.0~78.0个月,平均37.8个月。该类型良性结节均为多发,诊断后临床随访期间未见恶变。结论BCS合并的良性结节,无需特殊处理,但应与肝细胞癌鉴别。BCS合并的肝细胞癌预后较好,应在解除肝脏流出道梗阻的同时积极手术切除。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的MRI图像来提高对FN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RI图像资料,主要观察病灶大小、形态、信号,强化方式,并计算MRI诊断正确率。结果18例病灶大小(1.6-4.8)cm,平均(3.2±1.6)cm。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肿块,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肿块,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强化程度均下降,但仍稍高于肝实质;其中14例(78%)见中心疤痕,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动态增强动脉期中心疤痕及纤维分隔无强化;13例门脉期、延迟期中心疤痕逐渐强化呈高信号,1例FNH中心疤痕无延迟强化,4例未见中心疤痕。结论MRI能够较清楚地显示FNH,诊断正确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脏小结节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5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经检查肝脏存在至少1个小结节病变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造影对这42例患者的肝脏小结节病变鉴别诊断,再同之前患者进行的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对肝脏小结节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以临床诊断结果为肝脏小结节病变鉴别诊断标准,经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诊断的准确率达到88.1%,敏感性为92.5%。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与肝脏良性小结节资料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超声造影对肝脏小结节病变的鉴别诊断,发现不同性质的肝脏小结节病变的影像也是不同的。肝脏恶性小结节病变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开始消退时间要早于肝脏小结节病变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开始增强时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达峰时间与开始消退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肝脏小结节病变有较高的准确率,并且诊断成本低廉,对患者损伤小,有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可以考虑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结节状再生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要点和需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方法收集8例肝脏结节状再生性增生标本,分析、总结其临床病史、病理学改变特点。结果肝脏结节状再生性增生是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多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或服用某些药物有关。临床以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但肝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病理学检查:肝脏内弥漫分布无纤维分隔的小结节,其门静脉分支有不同程度阻塞性改变,提示本病形成与门静脉分支的局灶性阻塞导致其所供应的部分肝组织慢性缺氧有关。结论肝脏结节状再生性增生有其特点,诊断时应与肝硬化、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细胞腺瘤等疾病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MRI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FNH病例,其中13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10例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3例病灶呈类圆形;CT平扫病灶呈稍低或等密度,中心瘢痕结构呈更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呈稍低或等密度,瘢痕结构延迟强化;MRI平扫病灶呈稍长或等T1WI及T2WI信号,瘢痕结构于T2WI上呈特征性高信号,增强后三期信号变化特点类似CT三期增强特点,增强后部分病灶内或周围可见增粗、扭曲的动脉,在T2WI上表现为血管流空。结论熟悉FNH的CT、MRI影像征象,可提高FNH诊断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5月至2021年8月经手术治疗并被病理证实的36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5.9±15.3)岁。50%患者于体检时发现,术前经影像学诊断为FNH者21例(58.3%)。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无手术相关死亡。病理均证实为FNH。中位随访时间21.1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1例患者出现复发。结论FNH是一种容易误诊的肝脏良性肿物疾病,对有明显症状、肿块进行性增大或与肝恶性肿瘤难以区分的病例应行手术切除,且预后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异型增生结节的常规超声和CEUS声像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增强MRI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39例肝脏异型增生结节患者的常规超声以及CEUS表现。结果常规超声显示39例病灶的平均直径(1.8±1.0)cm;偏低回声占84.62%(33/39),边界清晰占69.23%(27/39),质地欠均匀者占64.10%(25/39),94.87%(37/39)不伴声晕,94.87%(37/39)不伴后方回声增强。常规超声诊断为肝脏异型增生结节13例,诊断正确率33.33%(13/39)。CEUS示动脉期高增强占84.62%(33/39),其中28例门脉期等增强,延迟期低增强(71.79%,28/39);2例(5.13%,2/39)动脉期等增强;4例(10.26%,4/39)动脉期低增强。CEUS诊断为肝脏异型增生结节23例,诊断正确率58.97%(23/39)。结论常规超声异型增生结节多表现为边界清晰、质地欠均匀的偏低回声,且不伴声晕及后方回声增强;CEUS多以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等增强、延迟期低增强表现为主,CEUS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Abernethy畸形合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科收治的3例Abernethy畸形合并FNH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例,35岁;女性2例,分别为21岁与3岁9个月。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球囊扩张、分流血管结扎术、门静脉(PV)测压等,分析治疗前后PV压力变化。结果DSA提示患者先天性门体分流分别为Abernethy畸形Ⅱ型和Ⅰb型,术前均合并FNH。其中1例5年前因FNH行肝部分切除术,再发腹痛症状入院。3例患者经门腔分流血管缩窄术/门静脉结扎术、脾动脉结扎术/门体分流结扎术处理后PV压力分别由8.5、9.0、20.0 cmH2O(1 cmH2O=0.098 kPa)升至15.0、21.0、25.0 cmH2O,入肝PV血流明显增多,术后DSA造影提示分流血管闭塞,随访至2019年11月均生存良好。结论门腔(体)分流血管结扎或缩窄术可显著改善Abernethy畸形合并FNH患者PV入肝血流,对远期生存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