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治疗中引用联合入路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之后分析患者并发症降低的情况。方法: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数量共有74例,是在本院骨科随机选择的,其就诊时间在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治疗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对照组选入的37例患者实施的是单侧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选入的37例患者实施的是联合入路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对两组在临床指标、膝关节功能状况和并发症方面的数据展开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在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面的数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是86.49%,对照组是51.35%,组间相比可知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并发症情况显著性的降低,对照组较多,P<0.05,有差异性和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入路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在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中的使用可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使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得到有效的恢复,并在并发症方面有重要的降低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经前方入路微创内固定技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骨科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的12例闭合性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18~38岁,平均21.8岁。按AO/OTA骨折分型:12-A1.2型5例,12-A1.3型2例,12-B1.2型2例,12-B1.3型2例,12-C1.1型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为43~130 min,平均63 min;术中出血量为60~280 mL,平均139 mL。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患者术后获10~21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1~20周,平均15.8周。术后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31~35分,平均34.5分;肘关节功能MEPs评分为90~100分,平均99分。结论采用LCP经前方入路MIPO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具有创伤小、神经损伤风险低、临床疗效满意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肱骨微创内固定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肱骨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段骨折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8月运用肱骨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下段骨折21例,男性14例,女性7例。伴骨质疏松3例,经上臂后外侧切口暴露骨折断端,钢板上部置于外后侧,向下至肱骨外髁偏前,所有病例术后第二天开始行不负重肩、肘关节锻炼。结果本组21例手术患者均获得4—9月,平均5.8月随访,骨折5—10个月后全部愈合,肩、肘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运用运用肱骨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段骨折疗效确,切断端实现绝对稳定固定,可以早期行肩及肘关节功能锻炼,利于肩、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但术中应注意保护桡神经,尽量避免桡神经损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区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采用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20例(25足)跟骨闭合性骨折患者。男16例,女4例;年龄16~60岁,平均41.8岁;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3例,Ⅲ型15例,Ⅳ型2例。采用牵引、挤压、撬拨及跗骨窦窗直视下对骨折进行复位,足跟后方小切口置入接骨板,闭合拧入螺钉固定。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单足骨折手术时间45~70 min,平均64.5 min;术中单足透视3~6次,平均4.5次。术后1例1足局部出现约0.5 cm×0.3 cm的皮肤坏死,经换药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7.3个月。骨折愈合,骨痂塑形好,后关节面平整,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末次随访时跟骨长度(80.5±4.2)mm、宽度(44.8±5.2)mm、高度(44.4±3.0)mm、Böhler角25.0°±5.1°、Gissane角113.8°±8.6°较均术前[(79.4±4.5) mm、(50.5±6.3)mm、(40.0±4.5)mm、12.0°±13.8°、107.0°±13.3°]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部功能恢复按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优20足,良3足,可2足,优良率为92.0%。结论足跟后方联合跗骨窦入路小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闭合性骨折,具有切口小、骨折复位好等优点,临床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联合微创接骨板技术(MIPO)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体会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人民医院骨科采用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治疗的3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0岁。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透视确认骨折复位后,于肩峰下方做小切口,肩袖附着点留置骨科缝线,于结节间沟外侧4 mm插入PHILOS钢板,骨科缝线穿入钢板近端缝线孔备用,PHILOS钢板加压孔拧入加压螺钉,牵拉缝线对抗肩袖应力,维持肱骨头内倾角,复位后用多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证实骨折复位及钢板位置良好,置入锁定螺钉。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物失效。其中25例患者骨折达解剖复位,5例功能复位,肱骨头内倾角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1.9分。随访复查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个月,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肱骨头内倾角为130°±5°,与术前的90°±11.2°相比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依据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2例。结论PHILOS钢板联合MIPO技术适于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外侧扩展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 2017年10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4例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例;年龄18~56岁[(42.5±9.4)岁]。均为新鲜骨折。17例行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扩展入路组),17例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形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展入路组住院时间为(15.7±4.0)d,"L"形入路组为(22.4±9.6)d;扩展入路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为88%(15/17),"L"形入路组为47%(8/12);扩展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17),"L"形入路组为47%(8/17)( P均<0.05)。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路组Böhler角为(23.9±6.1)°,Gissane角为(119.3±6.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形入路组Böhler角为(25.8±3.7)°,Gissane角为(122.2±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路组AOFAS踝-后足评分总分为(86.9±7.5)分,优良率为88%;"L"形入路组总分为(83.3±12.5)分,优良率为76%(P>0.05);扩展入路组后足关节活动评分为(5.8±0.7)分,优于"L"形入路组的(3.4±1.0)分(P<0.05)。结论对于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入路接骨板内固定相比,采用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距下关节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Barton骨折病人,掌侧型25例,背侧型9例,采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其中5例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其中1例骨质疏松患者因术后未早期锻炼出现腕关节僵硬,效果差,其余33例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5周;无伤口感染、腕关节僵硬、血管神经压迫、急性骨营养不良、内固定失效及其他并发症;掌倾角、尺偏角、腕掌关节半脱位均获明显改善。按Deoliveiva评分标准,优26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2﹪。结论经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arton骨折,手术创伤小,符合解剖学特点,固定牢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效果,为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前的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44.9±14.6)°,(40.5±9.9)分,(39.5±12.6)分;患者治疗后的关节活动度、肌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150.9±19.5)°,(79.0±12.2)分,(81.1±15.5)分,治疗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大,肌力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骨皮质剥脱术联合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在治疗小腿下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小腿下端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传统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与实验组(30例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优良率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腿下端骨折患者切开复位中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动力加压接骨板内固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与普通加压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采取普通加压接骨板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锁定加压接骨板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综合评价骨折愈合效果。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WOMAC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总积分改善程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合优良率为81.25%,对照组愈合优良率为68.75%;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胫骨的支撑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及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治疗质量优于普通加压接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