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筛查的层级护理用于老年病人的价值。方法:对2022年1月-2023年10月本科接诊老年病人(n=92)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46人,前者采取老年综合评估筛查的层级护理,后者行常规护理。对比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关于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干预结束时,试验组数据比对照组高(P<0.05)。护理质量:试验组数据达到了(98.35±0.97)分,而对照组数据则仅有(89.68±3.47)分,相比较下,试验组的护理质量更好(P<0.05)。结论:老年病人用老年综合评估筛查的层级护理,营养状态改善更加明显,护理质量提升更为迅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综合评估技术筛查高龄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高龄住院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Fried衰弱表型评估量表将所有患者分为衰弱组、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对比三组临床资料,分析衰弱危险因素。结果: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衰弱组患者在BMI、文化程度、ADL评分、Tinetti评分上均要低于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且在营养风险发生率、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共病种数、多重用药种数上要高于衰弱前期组与无衰弱组(P<0.05)。将具有统计差异的单因素代入Logostic回归方程分析,并赋予相对应分值,结果显示:BMI、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种数以及多重用药种数为衰弱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高龄住院患者衰弱危险因素主要有BMI、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种数以及多重用药种数等,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对患者全面评估,根据衰弱的高危因素实施相关的措施,对于衰弱前期与衰弱患者,则应积极地实施营养、心态以及锻炼等措施干预,用以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住院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探究针对老年病患者临床给予老年综合评估筛查的层级护理模式,并将患者营养状态的改善效果作为数据支持。方法 按照对比干预的方式展开探究,纳入在2021年2月至2022年4月我院老年病患者9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盲选均分为两组,后对组间进行研究,详细计算方式及结果见文中表1。结果 实验组干预效果较为突出,本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均有明显改善,同时优于对照组,引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显示,以上数据对应P值均达到小于0.05的标准。结论 老年综合评估筛查的层级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参考与利用,可改善老年病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对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故建议在临床医护服务过程中多采纳、借鉴此项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将本地区人群早孕期非整倍体筛查参数即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regnancy 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代入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Fetal Medicine Foundation,FMF)竞争风险模型,评估早孕期筛查子痫前期的效能。方法基于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早孕期唐氏综合征筛查的单胎妊娠妇女的前瞻性队列,以英国FMF网站(fetalmedicine.org)公开的算法,将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erine artery pulsatility index,UtA-PI)和PAPP-A转化为中位数的倍数(multiple of median,MoM),并计算单独母体因素,或母体因素联合MAP、UtA-PI、PAPP-A中的1项、2项或3项的风险结果。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筛查效能,分别计算假阳性率为5%和10%时所对应的预测子痫前期以及足月型和早产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并与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建议的筛查方式进行比较。结果5 144例单胎妊娠妇女进入队列,最终4 919例纳入分析,发生子痫前期者223例(4.5%),包括早产型子痫前期55例(1.1%)和足月型子痫前期168例(3.4%)。未发生子痫前期组MAP、UtA-PI、PAPP-A的MoM值中位数均分布在1.0±0.1范围内。MAP、UtA-PI和PAPP-A Mom在早产型子痫前期孕妇分别为1.061(0.999~1.150)、1.115(0.873~1.432)和0.820(0.493~1.066),与未发生子痫前期的孕妇[分别为0.985(0.935~4.043)、1.039(0.864~1.236)和1.078(0.756~1.508)]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AP和PAPP-A Mom在足月型子痫前期孕妇分别为1.065(1.002~1.133)和1.007(0.624~1.393),与未发生子痫前期的孕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25)。母体因素+MAP+UtA-PI+PAPP-A的联合筛查效能最佳,假阳性率为10%时,预测子痫前期、早产型和足月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分别为53.0%、76.4%和44.6%。根据我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20)”建议的筛查方式,子痫前期高风险人群的比例为5.9%(290/4 919),筛查早产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为25.5%(14/55);在相同的筛查高风险人群比例时,母体因素+MAP+UtA-PI+PAPP-A筛查早产型子痫前期的灵敏度为65.5%(36/55),明显升高。结论早孕期非整倍体筛查参数PAPP-A联合母体因素、MAP、UtA-PI预测子痫前期,在不增加生化检查费用的情况下,能有效筛查本地区人群的早产型子痫前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高龄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中使用新版微型营养评估简表(MNA-SF)对其营养状态进行评估,评价其对患者营养状况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高龄老年住院患者,使用微型营养评估简表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以评估所得结果对患者实施营养干预,对干预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再次进行评估。结果:50例高龄老年住院患者经营养干预后MNA-SF得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新版微型营养评估简表对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实施营养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营养干预措施,可改善老年慢病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儿科疾病的早期筛查方法及其效果,以提高儿童健康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选择了三个不同地区的儿童医院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500名儿童进行筛查,采集数据后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多变量分析,以评估筛查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结果: 研究显示,采用综合筛查工具能在儿童早期有效识别多达90%的潜在健康风险。此外,筛查后的跟踪观察显示,及时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长期健康问题的发生率。结论: 儿科疾病早期筛查对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在儿科常规健康检查中加入这些筛查工具,以提高预防和治疗的效率。进一步的研究应关注筛查方法的优化和个体化筛查策略的开发。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两种方式的筛查效率。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孕中期孕妇,均应用电化学免疫发光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中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甲胎蛋白及游离雌三醇浓度,并结合孕妇的基本情况进行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按照临床筛查方法不同,将本次研究所收录孕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孕妇均应用三联筛查方法进行分析,对照组孕妇均应用二联筛查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两组孕妇的唐氏综合症的临床检查情况,进行细致分析探讨。结果观察组孕妇经产前三联法筛查,检查出有5例患者疑似患有唐氏综合征,其中假阳性率为2.9%,临床检出率为86.67%;相比较对照组孕妇经产前二联法筛查,检查出有3例患者疑似患有唐氏综合征,其中假阳性率为6.3%,临床检出率为60.00%。即观察组孕妇的临床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孕妇的临床孕中期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效果。结论观察组孕妇均应用血清绒毛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甲胎蛋白及游离雌三醇进行三联法筛查,其临床筛查效率相比较对照组孕妇应用甲胎蛋白及人绒毛促性腺激素游离β亚基进行三联法筛查更为显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孕期母体血清标志物检测及B型超声的联合筛查,探查提高唐氏综合征检查率方法分别于孕早期和中期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母血清中的PAPPA-A、F-β-HCG和AFP、uE3等生化指标,B型超声监测胎儿NT值及胎儿双顶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对高危的孕妇进行遗传咨询及随访,并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来确诊。结果产前筛查1850例孕妇,高风险度孕妇共407例,其中年龄≥35岁者92人,确诊21-三体综合症的2例;年龄<35岁者315人,确诊21-三体综合症的2例,18-三体综合症的1例。结论孕期母血清标志物结合B型超声监测联合应用,对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有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及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19年9月因胃部不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442例。内镜检查前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为3组:低危组(0~11分)、中危组(12~16分)和高危组(17~23分),分析3组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根据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的范围和程度,按照慢性胃炎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及慢性胃炎肠化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OLGIM)将患者分为相应的0~Ⅳ级5组,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OLGA、OLGIM系统在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联系。结果442例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组,低危组211例,中危组207例,高危组24例;按OLGA分组,0级241例,Ⅰ级105例,Ⅱ级58例,Ⅲ级27例,Ⅳ级11例;按OLGIM分组,0级224例,Ⅰ级113例,Ⅱ级61例,Ⅲ级31例,Ⅳ级13例。胃蛋白酶原Ⅰ水平(F=2.844,P=0.027)和胃蛋白酶原比值(F=5.435,P=0.001)在OLGA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级和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01)。胃蛋白酶原比值在OLGIM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7,P=0.008),其中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均<0.001)。Gamma系数检验及Kendall′s tau-b检验显示OLGA、OLGIM系统与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P<0.001)。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有助于胃癌筛查,同时与OLGA、OLGIM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可应用于我国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形式下综合医院老年住院患者吞咽障碍早期筛查及分级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18 853例)和干预组(16 273例),对照组按各专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吞咽障碍早期筛查及多学科分级管理。比较2组患者吞咽障碍筛查有效率、吞咽功能恢复率、留置胃管率、肺炎发生率及项目实施前后护士专业水平的差异。结果干预组吞咽障碍筛查检出率14.10%(2 659/18 8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1%(1 759/16 273)(χ2值为66.11,P<0.01)。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老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率由67.08%(1 180/1 759)升至78.68%(2 092/2 659)(χ2值为17.88,P<0.01),留置胃管率由21.49%(378/1 759)下降至19.33%(514/2 659)(χ2值为8.52,P<0.01),肺炎发生率由10.18%(179/1 759)降至4.25%(113/2 659)(χ2值为37.27,P<0.01)。护士吞咽障碍护理知识(t值为7.549,P<0.01)和技能(t值为7.413,P<0.01)得到显著提升。结论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形式,实施老年住院患者吞咽障碍的早期筛查及分级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并有助于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目的:通过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1113例听力筛查复筛未通过的转诊婴儿进行听力学评估,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生和听力损失程度构成情况。方法:检测人员、检测仪器符合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要求。仪器为声导抗仪、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耳声发射仪。声导抗+TEOAE+短声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结果:1113例听力筛查复筛未通过的转诊婴儿中,检出听力损失243例,其中轻度190例,中度22例,重度13例,极重度18例。结论:1113例听力筛查复筛未通过的转诊婴儿中,2~3月龄先天性听力损失检出率2.4‰,轻、中度听力损失占87.3%,重度以上占12.7%,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先天性听力损失数据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