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当代文学史研究者和当代文学批评者之间,逐渐有一种相互轻视的情绪和态度,并且各自都有不少理由。比如说,有的文学批评者认为文学史研究者有一种方法论的天真,时常觉得掌握了一种方法就可以包治百病,包打天下。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文学史 批评者 研究者 方法论
  • 简介:摘要文学批评与文体意识的关系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一话题的提出,与当下文学批评存在的文体雷同、文体意识匮乏和文学批评活力欠缺等问题密切相关。针对此问题,2017年8月22至24日,《文艺争鸣》杂志社主办的“文学批评与文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就当下的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如何提升文学批评的活力与生气和建构文学批评的文体意识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研究了文体意识与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关内容,仅供参考。

  • 标签: 文体意识 文学批评
  • 简介:乔伊斯(JoyceAnnJoyce)是美国著名非裔文学批评家,在非裔研究、美国以及女性研究等领域颇多建树。非洲情节贯穿于乔伊斯文学批评研究的始终,对其做系统研究有助于把握乔伊斯的文学批评思想的脉络。本文通过对乔伊斯的文学批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发现有关的非洲情结不仅体现于她对非洲和非裔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维护,而且还反映在她批评实践中对于非洲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应用。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乔伊斯的文学批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拓宽美国非裔文学研究的空间维度。

  • 标签: 乔伊斯 文学批评 非洲情结
  • 简介:媒介变革时代,网络文学应运而生。作者投身于这个新的研究阵地,带领其团队对网络文学的定义、性质、评价标准,新的研究方法做了详细阐释。并论述了网络文学蕴含的价值立场,对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也有较为清晰的判断。但是,她一定程度上低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力,在批评方法上也有待成熟。

  • 标签: 批判力 价值观 媒介之变
  • 简介:何英是近年来颇受瞩目的青年批评家。她立于西域高原放眼文坛动向,自由评说创作现场,既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观照,又有开阔的理论视野,形成凌厉而诗意的批评风格。她的文学批评从新疆启程,却在全国文坛引发关注,体现了批评家独特但又带有普适性的成长路径,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建立批评的根据地广袤的新疆大地占据着全国六分之一的疆域,近年来,一批作家从这里走向全国,如周涛、刘亮程、董立勃、沈苇等.

  • 标签: 文学批评 批评家 当代文学
  • 简介:民族文学批评的问题意识与范式转变反映在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到多民族文学批评的过程中.此前的许多关注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研究在“民族性”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导致了民族文学批评指称的混乱。当我们从世界文学格局和中国文内部来讲,民族性所指完全不同,这有助于今后对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性的继续深化理解。另一方面,问题意识的发掘是民族文学研究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推动民族文学批评范式转变的首要问题。

  • 标签: 多民族史观 问题意识 范式转变 民族性
  • 简介:选取解放区文学批评中典型的二十个关键概念,运用雷蒙·威廉斯"历史语义学"方法,探寻阐释它们的生成语境、语义内涵、历史演进、时代表征、历史作用与深远影响。解放区文学批评关键概念的演变发展对于转变与推动解放区文学文学批评的发展、"工农兵文学"的繁荣、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赢得战争胜利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和宝贵价值,对当前的文学批评也具有借鉴启示意义。

  • 标签: 解放区 文学批评 关键概念 历史演变 时代表征
  • 简介:从改革开放开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就对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深刻的持续不断的影响。考察其关键概念"感时忧国"(obsessionwithChina)的提出及其汉译,可以理解夏志清文学批评的关注重心及理论创新。近年来,李欧梵、王德威、陈国球和顾彬等学者引用、发展了这一概念,它与20世纪中国文现代性的论争紧密相关。"感时忧国"说诞生于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之中,这一批评话语建立在道德与艺术的二元结构之上,其理论的局限性让人不禁追问,讨论中国文现代性能否有别的路径。

  • 标签: 感时忧国 小说史 夏志清 现代性
  • 简介:以布迪厄的“文学场”为理论依托和阐释框架,李永东的“租界文化”研究将文学艺术形式与社会生产机制联系起来.避免从内部或外部的孤立视角来切割文学和社会、历史的关联,置作品于客观化和物质性的考察之下,以期达到对文本的理性认知。同样,他在“家族小说”“城市想象”“半殖民文学”三个领域所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通过文本与场域的内外辉映.以个案考察推动全局进展,这使得宏观的史学论述不乏丰盈的文学细节。他的文学批评背后始终透着他的生命体验、人文关怀和问题意识,并在一次又一次的解惑和答疑之中,完成学术生命的自我演绎。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 租界文化 文学批评 李永东 半殖民 城市想象
  • 简介: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之中非常有特色和活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湖北是楚国的核心区,研究楚文化对后世文学发生的影响,从明清时期的湖北入手,自有其典型性。楚文化创新精神对湖北文学的影响成为明清时期湖北文学批评关注的核心。可以看出,楚国的兴族立国史和地理优势是培育湖北文人创新精神的基础,楚人的性情气质培育了湖北文人创新精神的主体特征,楚地悠久的文化创新传统是养成湖北文人创新自信的资本,也让湖北文人觉悟到创新的责任。由楚文化培育出的这种鲜明的创新精神,在明清时期湖北文人对湖北文学创作发展进程的评论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 标签: 明清 湖北 文学批评 楚文化 创新 影响
  • 简介:华裔美国包含着中美文化的双重基因。华裔美国自出现开始,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华裔文化历经了起起落落,最终获得了长足地发展。回顾历史,本文主要分析了华裔美国化的发展过程,并对华裔美国自拟手法与中国形象的差异性塑造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借鉴。

  • 标签: 华裔美国文学 发展过程 差异性塑造
  • 简介:摘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人物的形象往往附加了很多时代性的特征,以美国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为例,在19世纪以后,女性的社会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提高,以女性为载体而塑造的人物形象在美国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在小说方面,在很多畅销书中,很多作品都在讲述女性的权利等等,可以说,这种文学之风在那个时代维系很长时间,并且是英美文学中最大的特点,纵观好多文学作品我们均可管中窥豹。

  • 标签: 美国 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
  • 简介:“知音”是中国古代调节作者与读者关系的重要术语.“知音”本指鉴赏音乐的能力,进而指能鉴赏音乐的人,在音乐鉴赏属公共话语范畴的时代,“知音”指能够洞察政治治乱之人.伯牙、子期的故事意味着“知音”开始用于解读私人之志的人,进而“知音”开始用于文学批评之中,指理想的读者.与音乐“知音”必须依靠现场不同,文学“知音”可以远离作者的时代,延迟到“千年之下”,作者借此摒弃读者的平庸之见,树立写作的信心.元代以后出现的戏曲“知音”,需要重回表演现场,需要有对戏曲作品、戏曲表演作综合批评的能力.经由一些戏曲批评家的论述,戏曲“知音”转向指代专业戏曲批评家,这与明清文学批评转向专业化契合.

  • 标签: 知音 文学批评 戏曲批评 诗学 《文心雕龙》
  • 简介:美国,“电影评论”(MovieReview)与“电影批评”(FilmCriticism)有所区别:“电影评论”主要对电影的情节内容、创作人员或视听元素进行概括性描述和评价,评估其市场效果,记录观众反应,多具时效性,以消费者为导向,虽然有时也包含电影史论内容,但相对而言更重推荐,而非分析,旨在影响观众的观片选择。

  • 标签: 电影批评 美国 综述 电影评论 情节内容 观众反应
  • 简介:女性主义批判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种理论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评断文学作品,深入研究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而推动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本文就女性主义批评与当代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作了相关分析。

  • 标签: 女性主义批评 美国华裔女性主义文学
  • 简介:生态女性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都是和谐共存的。该文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对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形象进行了重新解读,以此说明处于父权统治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美国由于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两性和谐乃至自然万物和谐的规律,必然出现诸多如黛西一般的女性悲剧人物。旨在还原女性在自然与社会中应有的身份与角色,并指出新女性想要冲破时代封印、男权枷锁必得重建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平等关系,同时以此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从而缔造万物和谐的美好世界。

  • 标签: 生态女性主义 《了不起的盖茨比》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新女性 父权制
  • 简介:1928年,郁达夫在与梁实秋论争时涉及了两位美国批评家:白璧德与辛克莱。郁达夫一开始猛烈抨击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随后,却向传统回归。对于辛克莱的文艺观,郁达夫始终认同,但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开始对辛克莱片面接受。

  • 标签: 郁达夫 美国文论 白璧德 辛克莱
  • 简介: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SilkRoad)是古代世界贯通中西方的道路,是商业之路,文化之路,艺术之路,音乐之路,宗教之路,也是文学之路.《走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一书收录了23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学者撰写的论文,文章结合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献对此书加以评点,表达作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 标签: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文学 李希霍芬
  • 简介:地理空间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文学地理学”就是探讨文学和人文地理空间的关系,关注人在地理空间中是如何以审美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自己的生命表达。文学进入地理,实际上是文学进入到它生命的现场,进入了它意义的源泉。中国早期的文献是史地纵横,文学蕴含于其间,地理学是属于史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分支。

  • 标签: 中国文学 人文地理 文学地理学 地理空间 生存活动 审美想象
  • 简介:在外国文课堂讲授过程中,本人尝试了将绘画作品引入,结合相关文学思潮、文学作品进行讲解。通过实践,本人认为,绘画作品因其可视性、直观性、深刻性、前瞻性,它的引入,对外国文的教学起到以下三个作用:一、有利于学生理解文学背景。二、有利于理解相关的外国文思潮。三、绘画作品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

  • 标签: 外国文学 绘画作品 教学改革 课堂 文学思潮 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