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们对表现为缺血性脱髓鞘的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和潜在临床意义的理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脑CT扫描上的低密度损害被称为脑白质疏松,最常见于脑室周围,也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在过去几年,尝试使用“Binswanger病”一词来描述这种损害的神经系统结局并不少见。随着脑MRI扫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这种损害的描述更为精细,MRI对这种白质区域信号强度增高非常敏感,特别是T2加权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阐明这种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现象的临床特征仍然具有挑战性。最近的研究以一种类似多发性硬化所见的方式对损害负荷进行了研究。白质疾病的一种独特临床相关模型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它结合了小血管病变的潜在成分(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与偏头痛(也与白质损害有关)常常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与微血管病(它似乎是缺血性脱髓鞘的核心)相关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仍然是高血压。我们如何能很好地将这种脑终末器官损害的各种致病机制联系在一起将决定我们如何能对这种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病变进行有效地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对缺血性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肝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治疗,疗程7d。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测定肝功能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乳酸脱氢酶(LDH)。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半胱氨酸注射液能提高缺血性肝炎患者临床疗效,改善肝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肠炎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3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肠炎患者5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在资料期间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该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缺血性肠炎治疗中,给予患者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