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经颈外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临床治疗研究主要选取了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所收治的56例肿瘤患者作为临床治疗研究的对象,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的肿瘤化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肿瘤化疗的基础上,应用经颈外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状发生几率。结果观察组的28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现锁骨区皮肤疼痛。对照组的28患者中,4例患者锁骨区皮肤疼痛,2例患者静脉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对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之间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颈外静脉放置全植入式输液港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感染问题发生几率,同时也能够减少患者的并发症状的发生几率,对于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总动脉部分切除后应用颈外静脉1期重建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对1例患者进行了右侧颈总动脉部分切除,应用同侧自体颈外静脉进行Ⅰ期血管重建。本患者为女性31岁,甲状腺髓样癌晚期,欲行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检查发现甲状腺右叶肿瘤灶和颈部转移肿大淋巴结将右侧颈总动脉下部一段绝大部分包绕,长度约4cm,术前行球囊阻塞实验阴性。手术中在肿瘤包裹的颈总动脉段上下各保留约0.5mm安全界后切除右颈总动脉约5cm,用同侧自体颈外静脉连接重建,颈外静脉管径为颈总动脉管径2/3,手术成功,术后愈合良好,Ⅰ期愈合,无并发症。术后3d、1w、1月,2月,6个月,1年后分次复查,重建血管未见堵塞。结果随访12月,患者未出现脑缺血症状,管壁变厚,考虑静脉壁部分动脉化1。结论应用颈外静脉重建颈总动脉的手术方法较应用大隐静脉修复,具有简便,时间短,手术切口少,创伤小等特点,重建后未出现因动脉压力高引起重建静脉管壁怒张或破裂等情况。但手术例数少,统计学比较无法进行,需长期积累。总结颈外静脉代替大隐静脉行颈总动脉置换、重建,优点多,创伤小,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外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的改进,减少颈外静穿刺失败,以减轻患者痛苦,保护血管和稳定的静脉输液。方法将1ml注射器接于静脉留置针Y型的另一个接口,当进针有突破感后,用注射器轻轻抽吸,见回血后再降低角度进针,通过充分确认针尖已在血管内,再接补液。结果颈外静脉穿刺失败率明显减少,输液3d~7d,未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等症状。结论掌握置管时间和熟练的操作技术,通过注射器抽吸充分确认针尖已在血管内是颈外静脉留置针成功穿刺的关键环节。
简介:目的研究经颈外动脉途径制作兔颈总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10只使用凝血酶直接注入颈总动脉,对照组取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离颈外动脉,从颈外动脉取自体血,体外加入凝血酶制作兔自体血栓,经颈外动脉注入颈总动脉。两组分别在术后即刻测量血管内血栓长度,随后行动脉血管造影,观察血栓形态。结果10只新西兰大白兔直接在颈总动脉注入凝血酶模型成功率为40%,管腔内血栓量较少,主要围绕穿刺口周围,血栓平均长度为5±0.4mm;经颈外动脉途径直接注入血栓组成功率为100%,血栓量较大,充满整个管腔,血栓平均长度13±2.2mm。结论使用经颈外动脉注入新鲜血栓法,能够制作出较为稳定的兔颈总动脉急性血栓模型,模型成功率较高,为器械研发提供一种较为稳定的血栓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形固定法在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形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形固定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在导管破损、打折、断裂及患者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导管破损、打折、断裂明显低于对照组,带管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采用与身体纵轴呈45°的“C”型固定法能有效降低导管破损、打折、断裂,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了导管的有效留置。
简介:摘要随机对神经内科住院的342例病人进行分组,分别采用颈外静脉留置针和周围静脉留置针技术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留置针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通过对比发现使用颈外静脉置管法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的损伤,有效地保护静脉,减少静脉炎等输液并发症。
简介:摘要探讨患者浅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最佳部位。方法收集患者浅静脉置管486例,其中观察组278例,对照组208例,进行置管研究。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置管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进行颈外静脉留置可以有效的延长静脉置管的时间,降低并发症,是患者浅静脉置管的最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