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中药糯稻根的鉴定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对糯稻根进行性状、显微以及薄层色谱鉴别。结果:详细描述了糯稻根的生药性状、横切面组织构造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结果。结论:此方法简便易行,所得结果可以为糯稻根的生药鉴定、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 标签: 糯稻根 鉴别 薄层色谱
  • 简介:摘 要:为了探索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对“湘妹早糯”产量和生长状况的影响,在“湘妹”食品糯稻生产基地进行“ 3414”肥料效应试验。经试验结果及产量与施肥量进行三元二次回归分析,建立肥料效应函数,提出“湘妹早糯”作双季早稻栽培每 hm2 施肥量为 N:146.4 -164.1 kg; P2O5:64.8 -72.15 kg;K2O:55.5 -57.9 kg,为基地农户配方施肥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肥料效应 “湘妹早糯” 效应函数
  • 简介:以渝香糯1号为材料,于2014-2015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120kgNhm^2,N120、180kgNhm^2,N180)、施氮模式(底:蘖=7:3,MA、底:蘖:穗=5:2:3,MB)、移栽密度(15.0万穴hm^2,D1、19.5万穴hm^2,D2、24.0万穴hm^2,D3)3种农艺措施对糯稻产量形成特点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糯稻产量影响不显著,与N120相比,N180产量增加了1.7%.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糯稻产量呈增加趋势,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和生物产量上.2014年采用MB施氮模式产量略低于MA,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居劣势是其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15年MB产量较MA增加了2.8%,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每穗粒数、结实率、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上。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糯稻加工品质影响不明显.与MA相比,MB糯稻淀粉、支链淀粉分别增加了0.7%-7.46%、0.5%-7.80%.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糯稻淀粉、支链淀粉呈增加趋势.综合考虑糯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施氮量120kghm^2、施氮模式底:蘖:穗=5:2:3、移栽密度24.0万穴hm^2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处理,可实现糯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协同提高.

  • 标签: 农艺措施 糯稻 产量 稻米品质
  • 简介:摘要:红糯优36是红莲型三系杂交籼糯品种。该种糯性优,产量潜力大,适应性广,2018年湖北省审定推广。本文就该组合的单穗总粒数在两年区试中的表现,与对照品种和同一组别内的其它参试品种进行对比分析,对该品种的单穗总粒数在区试汇总数据中的表现进行了研究,结合近年来示范推广调查,提出了推广种植建议。

  • 标签: 三系杂交 糯稻 区试 总粒数
  • 简介:糯米在都柳江流域被视作必需品,不仅当地少数民族在饮食习惯和生理需求上对其有较大依赖,而且这一物质在当地社会交往、祭祀礼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礼为形式,以米为载体的少数民族礼制制度与交往习俗。少数民族用米的多样性需求促进了糯稻品种的多样性培植与保护,糯稻品种的多样性同时又反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与生理的多样性需求。

  • 标签: 糯稻 都柳江流域 多样性需求
  • 简介:黄岗侗族村寨和其他侗族地区一样,也经历过"糯改籼"、"籼改杂"的历史过程,黄岗由于所在地偏僻边远,上述政策的推行都比较晚,这才使得黄岗绝大多数上辈传下来的糯稻品种保存到今天。与此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各种籼稻品种和杂交稻品种,这就构成了传统生计现代流变的一条醒目线索。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当地保存完整的传统文化对糯稻品种的保种、育种、传种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延缓了侗族糯稻种植传统生计的现代流变。

  • 标签: 糯稻保种 传统生计 现代流变 黄岗侗族
  • 简介:贵州黎平县黄岗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侗族传统生计在这里保存的极为完整。至今传承着世代精心培育的20多种糯稻品种。当地侗族居民通过糯稻多品种混种、换种制度和灾害预警机制,成功地化解了虫害、病害等自然风险。黄岗侗族的这一农事制度的抗御自然风险功效,不仅对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恢复传统生计树立了信心,也为这一地区推广生态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有益的借鉴模式。

  • 标签: 侗族传统生计 混种 换种制度 灾害预警 风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