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小鼠中筛选和确定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融合糖蛋白(fusion glycoprotein,F)和附着糖蛋白(attachment glycoprotein,G)特异性的H-2d限制性T细胞表位。方法本研究基于NiV F和G蛋白全序列设计合成多肽库(单肽长为15个氨基酸,前后肽重复10个氨基酸),使用表达NiV F和G蛋白的DNA疫苗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通过矩阵设计将F和G抗原全序列肽库分别混合成肽池,取免疫后小鼠脾细胞进行IFN-γ ELISPOT检测,确定肽库中特异反应的优势表位肽。结果F肽库筛选到12条特异性优势肽,第56条多肽产生的反应最强;G肽库筛选到4条特异性优势肽,第72条多肽产生的反应最强。结论本研究使用IFN-γ ELISPOT方法筛选和确定了12条NiV F抗原特异性和4条NiV G抗原特异性H-2d限制性优势T细胞表位,为NiV免疫学与疫苗研究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尼帕病毒 H-2d限制 T细胞表位 IFN-γ ELISPOT
  • 简介:摘要人巨细胞病毒(HCMV)包膜糖蛋白是病毒进入细胞及在细胞间传播的关键蛋白。近几年来,人们对糖蛋白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及HCMV对感染细胞类型、组织的趋向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HCMV糖蛋白复合物主要有糖蛋白B(gB)三聚体、gM/gN二聚体、gH/gL/GO三聚体复合物、gH/gL/UL128/UL130/UL131五聚体复合物,最近又发现了一种新的gH/UL116二聚体。部分糖蛋白基因的多态性与疾病分布、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不同病毒株包膜糖蛋白复合物的分布不同。本文将回顾相关研究进展及进一步了解HCMV入胞机制和细胞嗜性的调节。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入胞机制 三聚体复合物 五聚体复合物
  • 简介:血栓形成在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及PTCA术后再狭窄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血小板栓塞形成的机制研究表明:血浆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血小板GPIb的相互作用在止血过程和血栓形成的早期阶段起着关键作用.vWF主要来源内皮和巨核细胞,作为分子桥介导血小板和内皮下胶原的粘附反应,与GIb结合位点位于vWF分子509~695残基之间A1重复区的二硫环上.

  • 标签: 蛇毒 血小板膜糖蛋白Ib结合蛋白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为近年来确立的一类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以血清可检测出抗全长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IgG1为关键诊断标准。该疾病尽管与多发性硬化、水通道蛋白4抗体相关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些类似,但其具有相对特殊的病程、病理学以及影像学特征,应作为独立的病种去探讨和研究。文中拟对MOGAD的致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概述,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 标签: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 脱髓鞘自身免疫疾病 视神经脊髓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肿瘤异常蛋白(TAP)在肺癌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肺癌患者60例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依据疾病分期(依据肺癌TNM分期标准)分为缓解组30例与进展组30例,并选择同期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30例对象列入对照组,比较三组对象TAP阳性检出率。结果进展组TAP阳性检出率(93.33%)而对照组只有(13.33%),差异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肿瘤异常蛋白水平的检测,可作为评估肺癌患者、病情进展情况的指标,对于肺癌的早期发现、确诊、预后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肿瘤异常蛋白 肺癌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公共数据库的序列进行分析,了解刺突糖蛋白(S蛋白D614G变异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本研究纳入截止至2020年7月21日在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公共数据库(GenBank、EpiCoV、CNGBdb、Genome Warehouse和NMDC)公布的核酸序列,对各数据库获取的序列进行去重、序列过滤和比对等数据分析以确定纳入序列的S蛋白D614G变异情况,并对包含该变异的毒株进行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本研究经数据过滤后最终纳入分析的序列56 201条,其中来自中国的序列1 060条(1.9%),其他国家来源的序列55 141条(98.1%),13 570条(24.1%)序列为野生型,42 631条(75.9%)序列发生D614G变异。D614G变异最早在四川(EpiCoV数据库:EPI_ISL_451345)和浙江(NMDC数据库:NMDC60013101-01)2020年1月24日采集样本并测序的毒株中被发现,该2株毒株均与来自武汉(2019年12月30日)的毒株参考序列(NC_045512)同源性最高,同源性均为99.9%以上。在纳入分析不同时间的序列中,D614G变异毒株的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自2020年2月份起至2020年6月份,D614G构成比均明显高于2019年12月份的数据,均P<0.05,D614G变异构成比最多的国家为比利时(86.7%),其次为英国(79.0%)和美国(76.1%),构成比最少的国家为中国(20.2%)。在来自中国毒株的序列中,D614G变异也呈上升趋势,自2020年3月份起至2020年6月份,D614G构成比均明显高于2019年12月份的数据,均P<0.05。国内曾发现D614G变异毒株主要分布在广州(50.9%)、台湾(27.1%)和北京(10.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D614G变异毒株构成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主要存在于国外的毒株,应对其动态监测,进一步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变异 序列分析
  • 简介:包被浓度为30mg/L37℃时包被时间为2小时,2.3 包被液最适浓度测定 以吸光度1.025的稀释度为包被液最适浓度,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血清及体液α1-酸性糖蛋白

  • 标签: 免疫吸附试验 测定酸性 联免疫吸附
  • 简介: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研发新型生物标志物应用于肝癌患者的早诊早治对于提高生存率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大多是糖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于探索糖蛋白质在肝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肿瘤临床诊断中的糖蛋白质标志物,分析了其诊断方法、问题与挑战;介绍针对糖蛋白质研究的相关技术,包括高通量组学和单一糖蛋白质检测方法,以及基于这些技术发现肝癌潜在的糖蛋白质标志物;并且展望糖蛋白质在肝癌临床诊断中的潜力与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糖蛋白类 诊断 肿瘤标记
  • 简介:<正>血小板在动脉硬化、血栓形成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对血小板功能的治疗目前主要集中在阿斯匹林的应用,虽然其抗血小板作用相当微弱;但在许多方面是有效的。最近证实,血小板糖蛋白Ⅱ_b/Ⅲ_a受体为血小板聚集的关键介质,在血小板对损伤血管起反应时作为局部靶位受到重视。本综述概述了糖蛋白正Ⅱ_b/Ⅲ_a(GPⅡ_b/Ⅲ_a)受体生物学特性及其抑制剂的最新进展。

  • 标签: 血小板糖蛋白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粘附 受体抑制剂 心血管
  • 简介:摘要腱糖蛋白C是一种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在胚胎发育早期短暂表达,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组织修复等过程。腱糖蛋白C的表达受到机械应力、多种信号通路及转录因子的调控,并通过诱导血管平滑肌增殖、介导炎症细胞浸润等机制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疾病的活动程度、危险度分层和预后密切相关。该文综述了腱糖蛋白C在心脏、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发育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其在儿童急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马方综合征、川崎病及肺动脉高压等儿童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与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腱糖蛋白C 糖蛋白 儿童 心脏 川崎病
  • 简介: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是对抗GPⅡb/Ⅲa受体与黏附分子[纤维蛋白原、VonWlle-brand因子(vWF)等]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目前批准用于临床的已有3种静脉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现对几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综述如下.

  • 标签: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研究现状 作用机制 种类 应用 抑制剂
  • 简介:摘要PgP糖蛋白和LRP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组织类型、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与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没有相关性。PgP糖蛋白和LRP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组织的某些生物学行为有关,对肺癌病人术后选择化疗方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作为术后常规检测的指标。

  • 标签: 肺癌 PgP糖蛋白 LRP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藤壶糖蛋白(BGP)的最适提取方法并对所得糖蛋白进行纯化和理化性质分析。方法分别采用水提醇沉法、盐溶液提取法、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法提取糖蛋白,以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SDS-PAGE鉴定纯度,再用IR进行基团结构分析。结果选择磷酸盐缓冲溶液提取法,经分离纯化得到3个BGP较纯组分,分别为BGP-Ⅰ、BGP-Ⅱ和BGP-Ⅲ,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23500、96300和72800;糖苷键类型属O-型糖苷键,皆具有糖蛋白的红外特征吸收。结论合适的提取方法对得到BGP至关重要,BGP属较大分子,结构和性质很复杂。

  • 标签: 藤壶糖蛋白(BGP) 提取 纯化 理化性质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糖蛋白(HQGP)对T淋巴细胞增殖与给药时间的关系、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对双向混合淋巴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脾细胞,MTT法测定在不同时间给予一定浓度HQGP、给予相同浓度HQGP和不同浓度ConA刺激,双向混合淋巴反应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HQGP在不同时间对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但培养12h给药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制作用与T细胞的活化程度无相关性;能明显抑制双向混合淋巴反应,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在体外实验中,HQG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且与活化程度无相关性。

  • 标签: 黄芪糖蛋白 淋巴细胞转化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简单混合和融合重组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糖蛋白D(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glycoprotein D,HSV-2 gD)联合分子佐剂CCL19的DNA疫苗对免疫小鼠的免疫应答及免疫保护效果的差异,揭示融合重组疫苗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SV-2 gD和CCL19单独表达及融合表达的DNA疫苗,经测序、Western blot和ELISA验证后,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两次,免疫后定期收集血清和阴道灌洗液,分离免疫后的脾细胞、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及直肠组织。通过终点法ELISA、体外中和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趋化试验、阴道攻毒试验、荧光定量PCR、称量体重及观察疾病严重程度,比较两种形式的疫苗免疫后小鼠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作用的差异。结果融合重组的pgD-IZ-CCL19质粒可在体外正常表达gD蛋白和CCL19蛋白,但pCCL19-IZ-gD质粒的CCL19蛋白表达量比pgD-IZ-CCL19少。免疫pgD-IZ-CCL19的小鼠能产生比pgD+pCCL19组更高水平的血清IgG抗体、阴道灌洗液IgA抗体(P<0.01)和中和能力。与其他组比较,pgD-IZ-CCL19组小鼠免疫后直肠黏膜、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均招募了较多的淋巴细胞,攻毒后该组小鼠未出现体重减少和疾病症状,阴道黏膜HSV-2检出率最低,小鼠死亡率也最低,而pCCL19-IZ-gD组的免疫保护无效。结论pgD-IZ-CCL19融合重组的DNA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作用,免疫保护效果优于简单混合DNA疫苗。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糖蛋白D CCL19 中和试验 免疫保护
  • 简介:胰腺癌的化疗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与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有关。胰腺癌细胞多药耐药产生的机制目前并未阐明,随着对多药耐药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逆转剂已经产生。本文通过近5年文献资料的回顾复习,对胰腺癌耐药机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P-糖蛋白 抑制剂 多药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ntern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序列连接"抗原-佐剂"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 HSV-2)DNA疫苗对免疫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IRES重组构建HSV-2包膜糖蛋白D(glycoprotein D,gD)和CCL28佐剂双表达DNA疫苗pgD-IRES-CCL28和pCCL28-IRES-gD,经测序验证,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2次后,定期收集小鼠的血清和阴道灌洗液样品,分离免疫后的脾细胞、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和直肠黏膜组织。通过终点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的抗原特异性抗体滴度,采用体外中和试验检测免疫后及攻毒后血清和阴道灌洗液中的中和抗体滴度,采用脾细胞和肠系膜淋巴结细胞趋化试验和直肠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组织和器官内的CCL28响应性免疫细胞变化。对免疫后小鼠进行阴道攻毒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称量体重及观察疾病严重程度的方法评估各组小鼠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通过与1∶1混合的单独表达gD和CCL28的DNA疫苗(pgD+pCCL28)的免疫保护效果比较,分析IRES双表达DNA疫苗诱导的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以及免疫保护效果。结果pCCL28-IRES-gD免疫小鼠后可产生与pgD+pCCL28组相似的血清IgG滴度、阴道灌洗液IgA抗体滴度,以及较高的抗体中和能力、直肠黏膜IgA+浆细胞和黏膜组织内CCL28响应性免疫细胞,攻毒后血清中和抗体出现较晚,但小鼠未出现体重减轻、疾病症状和死亡。但pgD+pcDNA3.1和pgD-IRES-CCL28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无效。结论pCCL28-IRES-gD双表达DNA疫苗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黏膜免疫应答,有较强的免疫保护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糖蛋白D CCL28 中和试验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免疫保护
  • 简介:摘要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IgG相关疾病是新近认识的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近年来有关该病的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型、诊断标准及治疗预后等均有了更新,对上述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认识,有助于疾病的精准化和规范化诊治。

  • 标签: 重新认识 MOG-IgG相关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相关疾病(MOGAD)临床特点,比较不同疾病修正治疗药物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诊断为MOGAD的42例患儿,进行长期随访,分析其临床表型,并比较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及硫唑嘌呤等不同疾病修正治疗药物的疗效。采用Kruskal-Wall H检验比较不同时机启动疾病修正治疗的年复发率、末次随访时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加用疾病修正治疗前后年复发率差异,Log-rank(Mantel-Cox)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复发比例。结果42例患儿中男22例、女20例,起病年龄为5.96(2.33~12.90)岁,起病至末次随访为4.46(1.25~13.00)年,共161次临床急性发作。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为首次发作和病程中所有发作的最常见表型[60%(25/42)和38%(61/161)],整体病程的临床综合征归类最常见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50%,21/42)。42例患儿中5例(12%)表现为脑炎,6例(14%)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抗体重叠综合征。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常受累部位为皮质下白质(71%,88/124)、皮质(26%,32/124)和脑室旁白质(26%,32/124)。脊髓MRI常受累为颈髓(70%,16/23)和胸髓(61%,14/23),43%(10/23)为长节段。34例患儿应用了疾病修正治疗药物,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治疗后年复发率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各组间治疗后年复发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结论儿童MOGAD首次发作及所有急性发作最常见临床表型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最常见临床综合征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利妥昔单抗、吗替麦考酚酯及硫唑嘌呤可降低年复发率,但何种治疗效果更佳尚不明确。

  • 标签: 儿童 脱髓鞘自身免疫疾病,中枢神经 MOG-IgG相关疾病 临床表型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