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观察磁共振成像和X线平片在检查类风湿关节炎腕关节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46岁,在一星期内进行腕关节X线检查和MR检查。MR成像仪的为0.3T场强,处理含自旋回波T1加权成像,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结果25例临床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的50个腕关节中,X线发现14个腕关节有骨侵蚀的表现,MR发现45个腕关节有骨侵蚀的表现。MR检查一共发现156个腕骨的骨侵蚀病灶,而X线平片只发现18个腕骨的骨侵蚀病灶。检查中发现月骨是最容易受累的骨头。在检查类风湿关节炎骨质侵蚀的病变上,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分析,统计学差异非常显著(p<0.001)。MR的成像还可以清楚的显示滑膜炎性及水肿改变,增强MR可鉴别关节积液与血管翳。结论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腕关节病变,如骨质侵蚀等,MR比X线检查更优越,倘若X线检查不能发现临床怀疑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可行MR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以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二组甲状腺系列,并对其比较。甲状腺系列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结果对照组中甲状腺功能异常6例,符合诊断亚临床甲减,甲状腺功能异常率8.57%。观察组中甲状腺功能异常30例,符合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8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8例,桥本甲状腺炎4例,甲状腺功能异常率42.86%。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须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自拟风湿补益汤及甲氨蝶呤(MTX)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风湿补益汤对RA的作用机理。方法收集RA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甲氨喋呤(MTX)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β、TNF-α水平、血CD4+、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与正常组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时的血清IL-1β、TNF-α水平、血CD4+、CD8+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中药组治疗6个月时的血清IL-1β、TNF-α水平明显低于MTX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D8+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中药组治疗6个月时的CD4+百分比、CD4+/CD8+比值明显低于MTX组,CD8+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MTX组(P<0.05)。结论风湿补益汤可能是通过抑制IL-1β、TNF-α的分泌以阻止滑膜成纤维细胞的过度增殖,及通过改善患者机体的T细胞亚群的失衡状态,调节细胞免疫反应来从而发挥免疫调控作用以实现治疗RA的目的。
简介: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从本院在2015年1月~2016年4月期间接收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选取80例,根据患者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及常规护理模式开展护理工作,比较两组患者风湿关节炎知识掌握程度、风湿疼痛程度以及心理状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类风湿关节炎知识考核中优良率达到92.5%,高于对照组的75%,表明对疾病知识掌握更好,P<0.05。而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情况得到较大程度的控制,心理状态恢复良好,护理显著性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采用系统健康教育护理模式能够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与了解,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的特征,为早期发现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2016年收治的6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32例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肺功能仪测定肺活量、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最大呼气中段流量、一氧化碳弥散功能。放射学检查为肺高分辨率CT扫描。结果32例合并肺间质病变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HRCT有明显的小叶间隔增厚、蜂窝肺等影像学改变,肺功能示弥散功能下降、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小气道功能受损。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规作胸部CT、肺功能等检测,可早期检出肺间质病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止肺部疾病进一步恶化,阻止肺间质纤维化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随访调查口服传统免疫抑制剂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评估病情活动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就诊我院风湿科门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3年随访,将活动性指标进行前后比较,并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过传统生物制剂治疗,RA好转率为43.7%,第2年ESR指标明显上升,第3年DAS28评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统免疫抑制剂只能控制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生物制剂治疗已成为病情活跃病患的迫切需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性膝关节炎的X线表现。方法结合实验室检查,对30例临床证实的膝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X线平片的主要表现。结果X线平片显示骨质破坏19例,18例伴有骨质囊变,26例关节间隙变窄,30例伴有骨质疏松及关节肿胀,3例伴有关节强直。结论X线检查类风湿性膝关节炎,主要征象包括骨质疏松、骨质囊变、关节间隙变窄等。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血浆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Z-dependentproteaseinhibitor,ZPI)水平,研究探讨ZPI在易栓性疾病RA患者血浆中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2例RA患者及33例健康对照者血浆ZPI的水平。结果(1)RA组血浆ZP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ZP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A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浆FIB、FD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RA组血浆ZPI水平与RA组血浆FIB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ZPI可能参与了易栓性疾病RA的抗凝血过程,在RA患者体内代偿性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目标,同时按照随机平均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症状缓解率以及平均康复时间。结果经过不同护理方式之后,观察组的治愈率为32%,对照组的治愈率为17%,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症状缓解率为60%,对照组的症状缓解率为45%,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康复时间为(4.68±1.03)月,对照组的平均康复时间为(6.72±1.47)月,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护理干预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愈率和症状缓解率提升,加快恢复速度,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水平,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