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单层网壳结构是缺陷敏感结构,经截面优化设计的单层网壳结构对初始几何缺陷分布形式更加敏感.在多种缺陷分布形式下,对截面优化后的网壳模型进行双重非线性整体稳定性分析,研究杆件截面取值与缺陷分布、结构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截面优化寻优结果与初始几何缺陷分布有直接关系,增大缺陷较大处杆件截面能显著提高结构承载力;经截面优化设计的网壳仅在其设计初始几何缺陷下稳定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在其他缺陷下承载力均下降明显.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优化"杆件分组"的方式改进了由截面优化设计导致的结构稳定承载能力对缺陷分布的高度敏感性,提高了结构整体稳定承载力的鲁棒性,同时降低了结构的耗钢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所送标本分离菌株的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经验”用药的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临床各科送检的1782份标本所分离出的病原菌鉴定结果与药敏实验作分析。结果1782份标本由21个科室所送标本组成,共检出阳性标本555例,检出率为31.1%。革兰氏阴性菌439株,占分离菌的79.1%;革兰氏阳性菌检出116株,占分离菌的20%。革兰氏阴性杆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最高,为25.4%,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1.5%,阴沟杆菌9.1%肺炎克雷伯菌8.6%,鲍曼不动杆菌5.2%;革兰式阳性球菌以表皮葡萄菌为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为23.8%,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球菌为44.1%,大肠埃希菌产ESBLS为66%,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为39.6%,奇异变形杆菌产ESBLS为50%,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相当严重,大部分耐药在50%以上。结论定期对临床所选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和改善医患关系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了解上海华山医院2014年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构成及其对多黏菌素的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8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PCR扩增blaKPC基因并行DNA测序分析,用WHONET5.6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19株肠杆菌科细菌中,主要为克雷伯菌属(315/719,43.8%)和大肠埃希菌(219/719,30.4%)。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和枸橼酸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较低(〈3%);肠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10.9%和11.1%;沙雷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分别为47.5%和44.7%;摩根菌属和变形杆菌属细菌对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的耐药率均超过90%。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其对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均高于40%,但对多黏菌素B、E耐药率分别为2.9%、2.6%;枸橼酸杆菌属和沙雷菌属细菌对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7.8%和17.9%;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小于10%。20.7%(149/719)的菌株blaKPC基因呈阳性,主要见于克雷伯菌属(129/315,41.0%);7株黏质沙雷菌和2株肺炎克雷伯菌同时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耐药。结论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等对多黏菌素仍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LuxG柔脉冲强光对敏感性皮肤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LuxG柔脉冲强光对50例敏感性皮肤患者进行治疗,每4周1次,治疗3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治疗疗效,VISIA检测患者皮肤斑点、皱纹、纹理等,并检测患者每次治疗后1月经皮水分丢失(TEWL)数值及角度层含水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0%。VISIA皮肤检测示:LuxG治疗3次术后较治疗前斑点、皱纹、纹理及红色区特征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毛孔、紫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WL值在LuxG术后第1月迅速下降,治疗3次后接近正常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质层含水量在LuxG术后第1月明显升高,治疗3次后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xG柔脉冲强光对敏感性皮肤疗效确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损伤小。
简介: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离菌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初始抗感染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3155份下呼吸道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药敏试验,并同时与2011年、2012年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年来下呼吸道分离菌居前3位的一直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分离率上升,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分离率一直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除对米诺环素敏感率达60%以上,对其他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都不足40%,ICU较普通病房中敏感率更低,非ICU中敏感率有下降趋势;非ICU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率〉70%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ICU中各类抗菌药物敏感率在50%-70%,3年中敏感率无明显变化。然而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高。金葡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在100%,但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逐年增多。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头孢吡圬敏感率在80%以上,但存在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率在85%以上。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左氧氟沙星、青霉素的敏感率在80%-96%。结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成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分离主要细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开始出现,MRSA分离株数逐年增多,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率的增长是当务之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Survivin表达情况对放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放射治疗,将其放疗敏感性作为依据,将其分为放疗不敏感组与放疗敏感组两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urvivin表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urvivin蛋白表达和晚期乳腺癌的放疗敏感性之间存在负相关;放疗不敏感组的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放疗敏感组,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放疗敏感组;放疗前后,放疗不敏感组的Survivin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放疗敏感组。结论Survivin表达情况与放疗敏感性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可以将其用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简介:目的:研究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泪小管炎患者57例57眼,取泪小管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泪小管内排出的硫磺颗粒碾开涂片以寻找放线菌。结果:泪小管炎患者57例57眼中,有56眼挤压泪小管见硫磺颗粒经泪点排出,取硫磺颗粒碾开涂片均见放线菌。57眼患眼取泪小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55眼为阳性,共培养出菌株63株,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其他菌种少见。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利福平、头孢西丁、氯霉素、美洛西林等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放线菌为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且大部分存在于其他细菌的合并感染。利福平、头孢西丁、氯霉素、美洛西林等药物治疗泪小管炎敏感性高。
简介:研究考察了不同行业废水对4种微藻24h和72h的急性毒性效应。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obliquu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海水小球藻(Chlorellaspp.)以及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为指示生物,采用COD浓度较高的焦化厂实际生产废水和制药厂实际生产废水、COD浓度较低的印染厂生化处理后出水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作为受试水体,以微藻的生长抑制率为测试指标,评价微藻对不同行业废水的急性毒性效应和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废水对4种微藻的急性毒性效应有所不同:焦化废水对等鞭金藻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制药废水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最为明显,印染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对海水小球藻的毒性较为显著,说明不同微藻对不同行业废水毒性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废水毒性评价中受试物种的选择提供了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