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古方“控涎丹”治疗痰结、邪饮等顽疾多有报道。笔者近年来以《加味控涎丹》治疗“脑胶质瘤”3例,并跟踪8至15年,均获良效,特此报告。
简介:摘要患儿女,2岁。因左侧颌下肿物2年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由基底样上皮细胞构成,呈实性巢状、花蕾状、器官样、腺管状分布,细胞巢外周的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基底样细胞广谱细胞角蛋白、细胞角蛋白5/6、p63阳性,Ki-67阳性指数10%,p53阴性。病理诊断为涎腺母细胞瘤。
简介:摘要微分泌性腺癌(MSA)是一种新近命名的涎腺肿瘤,具有显著一致的临床、组织学、免疫表型和特征性MEF2C-SS18基因融合的遗传学特征。本例患者男性,27岁,发现右颊肿物4个月。镜下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SS18分离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符合MSA诊断。MSA是一种独特的、低级别唾液腺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和涎腺超声评分法诊断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涎腺病变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的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疑诊SS患者58例,依据2002年欧美专家共识分类标准将其分为SS组(47例)、非SS组(11例),并根据病程将SS组分为≤5年组(29例)和>5年组(18例)。同期选取健康成人40例为对照组。分析0~16评分系统及SWE对SS涎腺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SS组与非SS组及对照组腮腺、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SS组超声评分明显高于非SS组、对照组(均P<0.05);不同病程间SS患者涎腺评分及杨氏模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腮腺、颌下腺杨氏模量值和超声评分法诊断SS涎腺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1、0.829和0.676,前两者AUC值高于超声评分法(均P<0.05)。结论SWE和超声评分法对SS涎腺病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从不同角度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信息;SWE对SS涎腺病变的诊断效能较优于涎腺超声评分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标本实施病理检查。记录其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对21例涎腺肌上皮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标本肉眼观察平均直径(4.13±0.23)cm,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完整包膜(或无包膜);镜检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52.38%)(P<0.05);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临床分期T4患者所占比例(52.38%)显著高于其他分期(P<0.05)。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涎腺肌上皮癌临床及病理特点,接诊疑似病例后积极给予全面检查确诊病情,有利于患者及时获得救治保障其疗效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