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故事片的诸多类型中,战争片的银幕效果即影片的魅力,历来被认为是独特而多元的,甚至携有一种永恒的创造色彩--在我印象中,这种看法早已得到了影人与观众的认同.就此而言,可谓"世界一律",即使有一点儿争论,在艺术或张扬人类正义及人性精神等思路方面,也不至于相悖到南辕北辙的地步.毫无疑问,战争片所可能的银幕魅力,是这一片种或类型在世界影坛上持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但在中国影界,是不是也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个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严峻的现实或故事片题材整体失衡的事实早就摆在我们面前--这也是我最想说的一句话:中国的战争片太少了,特别是同样可以被称为"二战片"的抗日战争题材影片,至少在当下或现阶段.作为事实,影界必须正视:否则诸如"全球化"、"与世界接轨"之类的倡导或论述,岂不成了赵括式的纸上谈兵?
简介:战斗片对战争表现得最直接、最深入的是所谓战斗片.这一类别中的重要代表性作品是,这是一部派拉蒙公司于1942年8月上映的"准A级"片,由布赖恩·唐利维、威廉·本迪克斯、麦克唐纳·凯里和罗伯特·普雷斯顿主演,讲述一个海军陆战队小分队在夏威夷附近一个荒岛的哨所遭遇的惨重挫折.如珍妮·贝辛格指出的,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从许多方面来说是第一部真正的二战战斗片.含有此前战争片的许多特征,但正是这部影片"开始把这些‘旧'手法的作用直接同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①.据贝辛格的看法,关键的因素是,这部影片集中描述了美军的一次真实的战斗,表现了一个战斗群体,"一个由不同的个人组成的特殊集体,这些个人被如此精心地挑选安排,从而充分代表了典型的美国人"②.而且这部影片还创立了一种二战中"战斗到最后"的戏剧模式.在中和随后的几部影片如(1942)和(1943)中,都是表现一小群孤立无援的美军士兵在极端严峻的条件下战斗至死,故事都是以最后一个美国人的牺牲作为结束.
简介:他说:“如果最后的着陆地点只能是地狱,一切都是徒劳无用,而且,当前的潮流,正是以越来越窄小的旋绕,推动我们走向那里。”马可·波罗说:“生灵的地狱,不是一个即将来临的地方;如果真有一个地狱,它已经在这儿存在了,那是我们每天生活其间的地狱,是我们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狱。有两种方法可以逃离,不再受苦痛折磨。对大多数人而言,第一种方法比较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到你再也看不到它。第二种方法
简介:再回首,“二战”是人类永恒的噩梦。尽管二战是以“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告终,但法西斯的幽灵却一直在地球的上空盘旋着,从德国的新纳粹到日本的军国主义,它不时地向世人亮出狰狞的爪牙。为了警醒世人,在战后很多电影导演都拍摄过“反法西斯”题材的杰作。这些电影将会作为历史刨伤的记忆镜像,永远拷问着人类的灵魂。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夕,冒着生命危险亲赴战场拍摄的纪录片更显弥足珍贵,这就是名垂影史的《西班牙土地》和《四万万人民》。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电影工作者在面对战争时所能表现出的最高勇气与智慧,感受到的,是来自真实的震撼!年轻时的伊文思以拍探索性纪录片闻名,被人们称为“先锋电影诗人”。大师,除了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甘为理想献身的坚定信念。所以,面对法西斯的猖獗气焰,伊文思毅然拿起摄像机,扑向那一片片战火燃烧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