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微RNA(miRNA-7)在pSS B细胞中的表达,分析其和磷酸张力蛋白同源物(PETN)、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2019年青海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集到的20例初发pSS患者为病例组,20名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例组疾病活动相关实验室检查。运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链反应(RT-qPCR)检测2组B细胞中miRNA-7和PETN mRNA的表达量,分析病例组血浆及B细胞中miRNA-7表达量的一致性。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B细胞中PETN蛋白的表达,分析病例组B细胞中miRNA-7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miRNA-7和PETN mRNA之间的关系。结果和对照组miRNA-7(0.39±0.11)、PTEN mRNA(2.32±0.30)和蛋白(1.03±0.21)比较,病例组B细胞中的miRNA-7(0.53±0.17)表达增高,PTEN mRNA(0.88±0.24)和蛋白(0.51±0.12)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90,P<0.05;t=16.98,P<0.05;t=8.41,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TEN mRNA与miRNA-7呈负相关(b=-0.78,P<0.01),病例组miRNA-7的表达与ESSDAI、IgG、IgA和抗SSB抗体呈正相关,与C4和白细胞呈负相关。结论miRNA-7和疾病活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B细胞中miRNA-7可能通过PETN的调控参与pSS的发病机制,对疾病活动度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微RNA-7 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低碱性磷酸血症(HPP)患儿的临床特点、基因变异类型及随访资料。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中心收治的6例HPP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5例患儿及家系进行致病基因测序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和基因变异类型及转归。结果6例HPP患儿中男5例、女1例,年龄2月龄至6岁4月龄,血碱性磷酸均明显降低(2~49 U/L),婴儿型4例、儿童型与牙型各1例。婴儿型患儿均有纳差、体重增长缓慢及高钙血症,儿童型与牙型患儿均有牙齿脱落,儿童型患儿伴有跛行等运动功能改变。5例患儿及其中4个家系发现10个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基因变异,7个错义变异,1个插入变异,1个移码变异,1个缺失变异,其中3个为新发变异(p.Y28C、p.268,F>L、p.A176V)。4例婴儿型HPP患儿中3例死亡,1例好转后失访,儿童型和牙型HPP患儿经治疗后好转。结论HPP各型之间的临床表现变异性大又相互重叠,儿童型及牙型预后较好,婴儿型预后较差,基因检测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方法。

  • 标签: 低磷酸酯酶症 基因 碱性磷酸酶
  • 简介:研究表明,心肌肌浆网钙泵(SERCA2)的异常任心力衰竭(心衰)的发展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因素町以调节SERCA2的活性,最主要的是受磷蛋白的调节。而受磷蛋白磷酸化及去磷酸化分别由蛋白激酶A和磷酸1α调控。目前国内少见关于心衰蛋白激酶A和磷酸1α变化的报道。本实验通过用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制备家兔心衰模型,进而观察心衰时蛋白激酶A和磷酸1α的变化,

  • 标签: 蛋白激酶A 心力衰竭 磷酸酶 家兔 心肌肌浆网钙泵 心衰模型
  • 简介:经细胞核膜NTPase的活性变化调节mRNA的特异转运,  2 核被膜结构、核苷三磷酸(NTPase)及成熟mRNA的出核转运,核被膜核苷三磷酸(NTPase)包括大鼠肝细胞核膜NTPase、骨骼肌细胞核膜钙依赖性NTPase、大鼠心肌细胞核膜镁离子依赖性NTPase等多种报道形式

  • 标签: 核膜 核苷三磷酸酶 膜核苷三磷酸
  • 简介:摘要近年来发现蛋白磷酸家族在不同的脑区进行的生物调控在抑郁症研究中一直很受重视,其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1(protein phosphatase 1,PP1)可通过其在突触处催化细胞中大部分磷酸丝氨酸和磷酸苏氨酸的去磷酸化来控制突触可塑性。尽管PP1及其去磷酸化参与了许多关键的生物过程,但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综述各种证据,支持PP1及其去磷酸化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疾病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1 去磷酸化 抑郁症 突触可塑性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和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分析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12基因(PTPN1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CGGA数据库(325例)和TCGA数据库(636例)中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RNA测序数据。分析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级别、四分型亚型、异柠檬酸脱氢(IDH)突变状态、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患者PTPN12表达量的差异。根据PTPN12的表达量将患者分为PTPN12高表达组和PTPN12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PTPN12对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作用。进一步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基因相关的功能以及有关的通路。结果两数据库中,PTPN12的表达量均随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均P<0.01);与IDH突变型比较,IDH野生型中PTPN12表达量升高(均P<0.01);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者PTPN12表达量高于MGMT启动子甲基化者(均P<0.01);PTPN12在经典型、间质型、神经元型以及前神经元型中表达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间质型中表达量最高(均P<0.01)。两数据库中,PTPN12高表达者均比低表达者的生存期短(均P<0.01)。两个数据库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PTPN12表达量为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CGGA数据库中,HR=1.433,95%CI:1.094~1.876,P=0.009;TCGA数据库中,HR=1.588,95%CI:1.018~2.477,P=0.042)。GO分析结果显示,PTPN12表达量正相关的基因更多地富集在增殖、凋亡、黏附、蛋白水解、免疫反应、血管生成、药物反应、缺氧反应、肿瘤细胞G2/M期的转化、肿瘤细胞G1/S期的转化等多个与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的功能上。KEGG分析结果显示,与PTPN12表达量呈正相关的基因更多地富集在肿瘤相关通路、PI3K-Akt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通路、p53通路、凋亡通路以及细胞周期通路上。结论不同WHO肿瘤级别的脑胶质瘤患者PTPN12表达量不同,PTPN12表达量可独立用于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判断,且与多个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的功能和通路有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基因组学 预后 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2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CGGA)和癌症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分析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12基因(PTPN1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CGGA数据库(325例)和TCGA数据库(636例)中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RNA测序数据。分析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肿瘤级别、四分型亚型、异柠檬酸脱氢(IDH)突变状态、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患者PTPN12表达量的差异。根据PTPN12的表达量将患者分为PTPN12高表达组和PTPN12低表达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判断PTPN12对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作用。进一步通过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基因相关的功能以及有关的通路。结果两数据库中,PTPN12的表达量均随脑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均P<0.01);与IDH突变型比较,IDH野生型中PTPN12表达量升高(均P<0.01);MGMT启动子非甲基化者PTPN12表达量高于MGMT启动子甲基化者(均P<0.01);PTPN12在经典型、间质型、神经元型以及前神经元型中表达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间质型中表达量最高(均P<0.01)。两数据库中,PTPN12高表达者均比低表达者的生存期短(均P<0.01)。两个数据库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PTPN12表达量为脑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CGGA数据库中,HR=1.433,95%CI:1.094~1.876,P=0.009;TCGA数据库中,HR=1.588,95%CI:1.018~2.477,P=0.042)。GO分析结果显示,PTPN12表达量正相关的基因更多地富集在增殖、凋亡、黏附、蛋白水解、免疫反应、血管生成、药物反应、缺氧反应、肿瘤细胞G2/M期的转化、肿瘤细胞G1/S期的转化等多个与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的功能上。KEGG分析结果显示,与PTPN12表达量呈正相关的基因更多地富集在肿瘤相关通路、PI3K-Akt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肿瘤坏死因子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通路、p53通路、凋亡通路以及细胞周期通路上。结论不同WHO肿瘤级别的脑胶质瘤患者PTPN12表达量不同,PTPN12表达量可独立用于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判断,且与多个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相关的功能和通路有关。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基因组学 预后 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2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表现为骨骼和牙齿矿化不全、乳牙早脱、佝偻病、身材矮小女性患儿的ALPL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采集患儿及其正常表型亲代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变异检测,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患儿的ALPL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c.1130C>T(p.Ala377Val)和第11外显子c.1300G>A(p.Val434Met)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1130C>T(p.Ala377Val)遗传自父亲,为已报道的致病变异,c.1300G>A(p.Val434Met)遗传自母亲,尚未见文献报道,生物信息分析软件预测有害,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级为可能致病(PM2+PM5+PP3+PP4)。结论ALPL基因第10外显子c.1130C>T(p.Ala377Val)和第11外显子c.1300G>A(p.Val434Met)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发现丰富了ALPL基因变异谱。

  • 标签: 低磷酸酶血症 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ALPL基因 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围生期致死型(新生儿型)低磷酸症(HPP)患者及其父母进行临床分析及基因突变检测,以期能更好地认识该病。方法对l例罕见的围生期致死型低磷酸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总结。提取患儿及其亲属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针对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ALPL)基因调控区及编码区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直接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患儿血碱性磷酸水平显著降低,血钙增高;骨骼显示骨软骨发育障碍类疾病样改变。ALPL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为复合杂合突变,同时携带位于第5外显子及第10外显子上c.346G>A(p.A116T)和c.1171C>T(p.R391C)的错义突变。临床表现正常的父亲、母亲为杂合子,分别携带c.346G>A(p.A116T)和c.1171C>T(p.R391C)的错义突变。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结论围生期致死型HPP死亡率很高,骨骼发育异常、高血钙、血清低碱性磷酸在其鉴别诊断中非常重要。

  • 标签: 突变 低磷酸酶症 碱性磷酸酶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磷酸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13K)在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xVisionTM法检测60例直肠癌、30例直肠腺瘤和10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标本中PTEN及P13K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表达水平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癌组织PTEN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和直肠腺瘤组织[43.3%(26/60)比100.0%(10/10)和93.3%(28/30),P〈0.05],直肠癌组织P13K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黏膜组织和直肠腺瘤组织[75.0%(45/60)比30.O%(3/10)和33.3%(10/30),P〈0.05]。PTEN及P13K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术前癌胚抗原、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P〈0.01或〈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形态无明显相关性(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13K与PTEN阳性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269,P=0.023)。结论直肠癌中P13K高表达及PTEN低表达,与直肠癌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监测两者的表达对判定直肠癌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直肠肿瘤 1-磷脂酰肌醇3-激酶 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探讨当地汉族人群T细胞蛋白酪氨酸磷酸(PTPN2)基因rs2847281和内皮脂(LIPG)基因rs2000813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出血性脑卒中患者264例(出血性脑卒中组),健康体检者390例(对照组),采用sequenom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检测,分析2组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并且按照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rs2000813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2000813在男性和女性中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rs2847281在女性中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等位基因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OR=0.590,95%CI:0.356~0.979,P=0.040);2组rs2847281在男性中的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2000813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易感无关。rs2847281位点多态性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存在性别特异性:与女性出血性脑卒中易感相关,C等位基因是保护因素。

  • 标签: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非受体2型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脑出血 等位基因 基因频率
  • 简介:心肌肥大是心肌对各种内外刺激的适应性反应,包括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瓣膜病、内分泌疾病等等.起初的心肌肥大是有益的,但持久的肥大可导致扩张性心肌病、心衰及猝死.有几种药物已显示可维持心衰病人的心功能及延长生命,但5年死亡率仍近50%.过去十年中已有不少文章描述了不同的信号转导通路,它们能诱导培养的心肌细胞和转基因鼠的心肌肥大.最近有报道Ca2+/钙调蛋白(CaM)依赖性蛋白磷酸calcineurin能在体内外转导肥大信号,而抑制calcineurin活性可阻断与肥大有关的细胞和分子事件[1],并且最终建立了通过激活calcineurin而刺激肥大的转导模型.因calcineurin通道可被免疫抑制剂所抑制,因此倍受关注.

  • 标签: 蛋白磷酸酶 心肌肥大 Ca^2+信号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低磷酸血症(HPP)是由编码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TNSALP)的基因变异导致功能缺失引起的。HPP的症状、体征和并发症非常多变,包括骨骼低矿化、钙和磷酸盐代谢障碍、反复发生的骨折、疼痛、活动受限、牙齿过早脱落、生长发育迟缓和癫痫等。针对HPP有不同的治疗尝试,Asfotase alfa是一种骨靶向重组TNSALP,能够显著降低围生期和婴儿HPP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可改善生长发育、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这种替代疗法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现就近年来对该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低磷酸酶血症 酶替代治疗 管理
  • 简介:利用992个微卫星标记检测了德国镜鲤(Cyprinuscarpio)F1代190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型检测,共组成51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5138.2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19cM;利用软件MapQTL6.0采用区间作图法对酸性磷酸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共检测到9个与酸性磷酸有关的QTLs,分布于8个连锁群。其中LG24连锁群LOD值最大(5.37),位于LG24连锁群,最大的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3.8%。通过BLAST与斑马鱼进行序列比对,找到了与斑马鱼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横跨膜蛋白50a、ADP核糖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家族b8同源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对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疾病调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镜鲤 遗传图谱 QTL 酸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第10号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张力蛋白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10,PTEN)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方法通过构建NGF稳定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株,PTEN基因的siRNA瞬时转染NGF-BMSC稳转株,构建双基因修饰的BMSC。采用切断坐骨神经法构建周围神经损伤模型,BMSC移植治疗,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普通细胞组和双基因修饰组。采用SFI测定实验和肌湿重恢复率测量实验检测损伤神经元的功能恢复情况,利用Nestin-1免疫组化染色,HE和LFB染色以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检测损伤后的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能力。结果双基因修饰组BMSC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能力明显强于普通细胞治疗组(P<0.05);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损伤局部能更好地存活,分布更广;双基因修饰组BMSC治疗后,神经分化能力更强,更能促进神经轴突和髓鞘再生。结论NGF基因的过表达和PTEN基因的沉默的双重修饰的BMSC,能够更好地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分化和再生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周围神经 再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双基因修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PTE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收治的85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BX3和PTEN表达水平。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BX3和PTEN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BX3和PTEN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PBX3蛋白阳性表达率38.82%(33/85),高于癌旁组织的25.53%(20/85),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36.47%(31/85),低于癌旁组织的98.82%(84/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33,P=0.031;χ2=75.50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组织PBX3和PTEN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和肿瘤浸润程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组织PBX3或PTEN阳性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BX3阳性表达患者45.45%(15/33)死亡,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阴性表达患者25.00%(13/52)死亡,中位生存时间38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宫颈癌组织PBX3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TEN阳性表达患者22.58%(7/31)死亡,中位生存时间39个月;阴性表达患者38.89%(21/54)死亡,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宫颈癌组织PTEN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宫颈癌中PBX3表达上调,PTEN表达下调。PBX3和PTEN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宫颈癌组织PBX3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差于阴性表达患者,PTEN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好于阴性表达患者。

  • 标签: 宫颈肿瘤 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和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PTEN)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市仙林鼓楼医院收治的85例宫颈癌患者的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BX3和PTEN表达水平。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BX3和PTEN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BX3和PTEN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织PBX3蛋白阳性表达率38.82%(33/85),高于癌旁组织的25.53%(20/85),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36.47%(31/85),低于癌旁组织的98.82%(84/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33,P=0.031;χ2=75.50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组织PBX3和PTEN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和肿瘤浸润程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组织PBX3或PTEN阳性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BX3阳性表达患者45.45%(15/33)死亡,中位生存时间31个月;阴性表达患者25.00%(13/52)死亡,中位生存时间38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宫颈癌组织PBX3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TEN阳性表达患者22.58%(7/31)死亡,中位生存时间39个月;阴性表达患者38.89%(21/54)死亡,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宫颈癌组织PTEN阳性表达患者与阴性表达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宫颈癌中PBX3表达上调,PTEN表达下调。PBX3和PTEN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宫颈癌组织PBX3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差于阴性表达患者,PTEN阳性表达患者的预后好于阴性表达患者。

  • 标签: 宫颈肿瘤 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等位基因 病理状态,体征和症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第10染色体缺失性磷酸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抑制剂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打击法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创伤性脑损伤+溶剂组(TBI+Vehicle)、创伤性脑损伤+SF1670组(TBI+SF1670)。药物实验组在术前2 h通过侧脑室注射SF1670(10 μmol/L,2 μl),在术后确定时间取脑组织样本。采用免疫荧光法、蛋白免疫印迹法、脑含水量测定、Fluoro-Jade C染色法和动物行为学测试来评价SF1670对大鼠创伤性脑外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发现相较于TBI+Vehicle处理组(91.41±1.20)%,TBI+SF1670组(82.90±0.96)%可以明显降低大脑含水量(n=6,F=300.896,P<0.05)。TBI+Vehicle处理下p-Akt/t-Akt最低(0.28±0.05),TBI+SF1670组(0.73±0.06)可以明显提高p-Akt/t-Akt(n=6,F=236.121,P<0.05)。TBI+Vehicle处理下FJC染色神经元数目最高[(309.18±17.20)个],TBI+SF1670组[(199.63±16.11)个]可以明显降低FJC染色神经元数目(n=6,F=612.806,P<0.05)。挂线测试第14天,TBI+SF1670组[4.50±0.47)分]与TBI+Vehicle组[(3.40±0.46)分]比较,n=6,SE=0.394,P<0.05;与TBI+IV+SF1670组[(3.18±0.52)分]比较,SE=0.762,P<0.05。脚缺陷测试第14天,TBI+SF1670组(0.10±0.04)与TBI+Vehicle组(0.21±0.04)比较,n=6,SE=0.077,P<0.05;与TBI+IV+SF1670组(0.24±0.04)比较,n=6,SE=0.082,P<0.05。圆柱体试验第14天,TBI+SF1670组(0.09±0.04)与TBI+Vehicle组(0.25±0.04)比较,n=6,SE=0.085,P<0.05;与TBI+IV+SF1670组(0.27±0.04)比较,n=6,SE=0.091,P<0.05。结论PTEN抑制剂SF1670可通过上调磷酸化的Akt,抑制损伤后神经元死亡,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创伤性脑损伤 蛋白激酶B 神经保护
  • 简介:Ca2+是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植物类钙调磷酸B亚基蛋白(CBL,calcineurinB-likeproteins)是一类重要的钙信号受体蛋白,主要通过与其他蛋白的特异结合传递信号,使植物形成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实验室已经获得大豆GmCBL1基因,功能鉴定显示GmCBL1增强了转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的耐性。为了进一步研究GmCBL1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诱饵载体pGBKT7::GmCBL1,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大豆GmCBL1的互作蛋白。通过对筛选获得的106个蛋白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并根据其可能的生理功能对这些候选蛋白归类,整理得到4类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修饰蛋白、防御蛋白、钙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筛选得到候选蛋白的功能预测初步表明,大豆GmCBL1参与多条信号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大豆CBL介导的抗逆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大豆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 GmCBL1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