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阿米卡星对幼年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组9天龄sD大鼠皮下注射500mg·k^-1·d^-1阿米卡星连续1周,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连续1周。分别于用药后l天、1周和3周行听觉脑干反应测听(ABR)仪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耳蜗听功能,并对耳蜗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常规切片观察。结果实验组大鼠ABR阈值,用药后1天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周与用药后1天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药后3周和用药后1周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随用药后时间延长,何替器细胞损伤从感觉毛细胞到非感觉支持细胞,用药后3周出现立方上皮样结构。实验组大鼠无前庭功能障碍。结论阿米卡星连续用药可导致幼年大鼠耳蜗毛细胞的严重损伤,而对前庭功能影响较小。
简介:目的以阿米卡星为对照评价奈替米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共入选病例132例,可评价疗效者102例,其中试验组(奈替米星)与对照组(阿米卡星)分别为52例与50例。安全性评价入选病例113例,两组分别为56例与57例。给药方法试验组每次200mg,每日1次,对照组每次200mg,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7—14天。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4.61%与64.00%,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0.91%与66.67%,敏感茵百分率分别为93.18%与71.43%,听力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79%与15.79%。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奈替米星为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 对阿米卡星 在肺结核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我院收治的 60名肺结核患者,并将上述患者任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异烟肼注射 ,实验组患者在本次研究用异烟肼加阿米卡星给药治疗,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灶吸收状况胸腔抽液量以胸膜厚度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 93.3%)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73.3%),而不良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另外,对照组患者( 83.3%)病灶总吸收率低于实验组患者( 93.3%),实验组患者抽液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并且胸膜与对照组相比较厚,因此具备统计学差异。结论 阿米卡星加异烟肼对于肺结核的治疗效果良好,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病情的发展,并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有着较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阿米卡星又称丁胺卡那霉素,由卡那霉素和L- α- 羟基 - γ - 氨基丁酸(简称 L-HABA) 通过半合成的方法获得。阿米卡星在20世纪70年代被发现,是第三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金葡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等有较强的药理作用,无论在非典型肺炎的治疗还是禽流感的预防,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加之其又具有低耳毒性、低肾毒性等优势,目前已是我国临床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之一。采用无溶剂固相反应,不需要高纯度的L-HABA,易操作,收率高,化学纯度和光学纯度高,反应时间短,后处理简单易行。如果使用固体催化剂如碱性氧化铝或弱碱性离子交换树脂时,催化经活化后可以循环套用,具有很好的工业化生产前景。
简介:目的:了解阿米卡星6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时对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的药敏实验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用药选择。方法:由本院检验科提供致病菌,运用K-B棋盘法测其MIC值,计算FIC指数。结果:对大肠埃然菌,头孢曲松+可米卡星的联合药敏结果的FIC指数=2,显示无关,氨苄西林钠+硫酸庆大霉素的FIC指数=1,作用相加,舒氨欣+阿为卡得的FICK指数=0.5,协同;对醋酸钙不动杆菌,舒氨欣+阿米卡星的FIC指数=1,相加作用,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这三种联合方案的FIC指数≥2,为无关或拮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米卡星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2012年就诊的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共60例运用阿米卡星鞘内注射进行治疗,通过观察记录分析阿米卡星使用鞘内注射的方式治疗时对颅内感染致病菌的敏感性,鞘注剂量以及疗程与疗效的关系,CNS毒副反应,通过颅内感染控制时间将无CSF漏组与有CSF漏组对比。结果60例患者中被治愈的52例,有效率为86.7%。无CSF漏组与有CSF漏组对比,时间明显缩短(P<0.05),表明阿米卡星鞘内注射可使患者颅内感染迅速得到控制。药物总量与CSF中WBC计数、体温、颅内压等颅内感染监测指标间为负相关(P<0.05)。其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副反应,但是很快得以恢复。结论阿米卡星对很大一部分引发颅内感染的致病菌具有敏感性,有效率高,显效快,无显著的CNS毒性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针对严重败血症患者采用阿米卡星进行治疗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革兰阴性败血症患者50例作为此次试验的研究对象。给予阿米卡星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应用非房室模型统计衡量研究对象治疗后的药代动力学。结果结果显示,患者体内平均药物分布在(0.41±0.09)L/Kg,平均血液清除率为(3.91±0.87)ml/min*kg。通过比较肌酐清除率和血清肌酸酐的联系,差别可见,P<0.05。结论通过对严重败血症患者积极的采用阿米卡星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前提必须衡量败血症对药代动力学的作用。
简介:目的了解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应用阿米卡星后水疱液和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变化。方法将20例严重烧伤患者分成4组,每组5例:A组(伤后3~4h用药)、B组(伤后10h用药)、c组(伤后20h用药)、D组(伤后30h用药),每例患者在30min内匀速静脉滴注阿米卡星400mg。于用药后15、30min和1、2、3、4、5、6、7h抽取创面水疱液,同步抽取其中9例患者的静脉血,以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阿米卡星浓度。采用3P97实用药代动力学计算程序处理药物浓度数据,拟合药代动力学模型并计算参数。结果A组患者用药后水疱液中阿米卡星浓度升高最快,维持时间最长,B组次之。A、B组各时相点药物浓度值均明显高于C、D组(P〈0.05或P〈0.01),其中用药后1h差异最明显(P〈0.01):A、B组为(12.53±1.76)、(9.52±1.51)μg/mL,C、D组为(4.65±0.77)、(3.10±0.41)μg/mL。9例患者血清阿米卡星浓度随时间延长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水疱液、血清的药物浓度一时间数据均以二房室模型拟合为最佳,与阿米卡星消除相半衰期(tl/213)的正常参考值比较,患者血清中阿米卡星t1/213较短,水疱液中t1/2β较长。结论严重烧伤患者尽早(伤后10h内)应用阿米卡星,可在创面基底和创周形成有效的、持久的抗生素屏障,抗感染效果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核性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患者在阿米卡星辅助经验治疗前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来我科住院诊断患有结核性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经验抗感染为对照组,以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阿米卡星经验抗感染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结果实验组好转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对结核性支气管扩张伴感染患者予以依替米星辅助经验抗感染,可提高好转率,减少病死率,值得各个医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