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煤矿采空区作为铁路选线的重要控制性因素,在线路设计中需要调查其地表形变状况而考虑是否饶避。传统的人工调查、GPS、钻探等外业手段均是以点状测量为主,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面状区域的地表形变状况。因此,本研究采用遥感领域中的时间序列InSAR技术,通过获取2017年3月至2020年8月共51期的Sentinel-1雷达卫星数据,对铜川北区矿区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区域最大年平均形变速率绝对值不超过10mm/year,证明该区域没有明显地表形变。
简介:相对于传统监测方法,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及其差分技术(D—InSAR)进行地面微位移监测的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得到日益重视的新方法。为此,论述了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结合三轨法阐述了利用该技术提取矿区地表沉陷数据的过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展望了D—InSAR的下一个版本多时相差分监测技术,此技术弥补了D—InSAR技术的不足且在遥感监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简介:【摘要】江阴主城区范围内实施热网整合工程建设,不仅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空气污染,提升城市品质,还有利于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更有利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江阴城区热网整合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所需要的形变监测,为工程优质顺利完成做好万全准备。
简介:测量机器人(即自动电子全站仪)固然可以对大坝进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外部形变监测,但测量机器人设站处(监测基点)的稳定性对监测精度的影响非常大,并且当测量视线被遮挡后测量机器人将无法监测相应的形变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及科研组将GPS技术与测量机器人技术有机结合,开发出了大坝形变集成监测系统,该系统彻底解决了监测基站不稳定对监测结果的影响问题,使监测的程序得以简化、监测的固定性投资成本得以降低.文章介绍了大坝形变集成监测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给出了监测实例.以实际监测数据为依据,提出了大坝预警的基本准则.
简介:摘要:本研究以Sentinel-1卫星获取的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的31景单视复数影像为数据源,基于SBAS-InSAR技术对重庆市某码头进行地表沉降监测,获取了该地区两年间的地表沉降量,并对沉降的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简介:摘要:核电站工程测量中的形变监测是确保核电站安全建设与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摘要概述了核电站形变监测的重要性、监测方法、数据处理和应用范围。形变监测主要涉及地面形变、建筑物的倾斜、裂缝发展等参数的测量。为了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先进的监测技术是必要的。监测数据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以为核电站的安全评估、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形变监测在核电站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包括建设阶段、运行阶段和退役阶段。在建设阶段,形变监测有助于控制工程质量和进度;在运行阶段,形变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在退役阶段,形变监测有助于评估核电站退役过程中的环境安全和稳定性。
简介:大同矿区由于古窑开采、小煤窑私挖滥采形成了众多在地表浅层燃烧的暗火火区。针对这些火区特点,利用LandsatTM/ETM温度反演、无人机和地面红外热像仪等集成分析技术监测马脊梁矿煤火区。利用LandsatTM/ETM影像提取2000年、2002年、2006年、2007年和2009年5个时期的煤火区热场分布信息,分析其变化过程,圈定煤火区的大致范围;利用无人机搭载光学相机拍摄火区的高分辨率影像,结合煤火区地裂缝的纹理、线特征和灰度值等信息,建立知识模型,提取煤火燃烧区的构造裂缝,为探测、治理地下煤火提供了依据;利用红外热像仪采集煤火燃烧重点区域的温度场信息,进行热点趋势和着火点深度分析,为确定煤火区燃烧点提供依据。
简介:摘 要:某高速深挖路堑边坡遵循“动态设计、动态施工”的原则,通过边坡形变及锚杆(索)框格梁应力的动态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诊断和研究,以便设计单位及管理单位及时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变更优化,确保边坡的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