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摘要】为了有效地预防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出现,应当特别注意:首先,在手术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这一并发症的风险,例如,尽可能地减少机械性操作刺激,以维护肠道的完好状态;其次,尽可能地使用微型技术,以减少手术时间;最后,及时隔离感染灶和分泌物,必要时进行引流;在手术后,密切关注肠道和消化系统的健康情况,特别是经常感到消化不良和肠道蠕动减慢的病人;为了防止肠梗阻的形成,早期合理指导患者手术后的饮食,术中必要时进行肠道修补,以促使病人更快地康复。同时需要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等,避免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必要时可联合应用抗焦虑药物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盆腔感染影响因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 将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本院进行妇科手术并存在术后盆腔感染的患者39例作为观察组,将同期进行手术但术后未出现盆腔感染的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医护人员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并总结影响术后盆腔感染的因素,以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结果:观察组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SDS总分、PSQI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上述指标均为影响妇科手术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于妇科手术患者而言,手术所需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心理状态、术后营养指标、术后睡眠质量等可视为诱发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的相关因素,医护人员可从缩短手术所需时间、缩短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提高术后对患者心理干预、营养指导等对策入手,以此将患者术后盆腔感染风险降至最低数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24例行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在围术期,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共有1例发生DVT(周围型),DVT发生率为0.89%,对照组的DVT发生率为4.46%(5/112),其中混合型3例、中央型1例、周围型1例。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在围术期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前瞻性比较141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LEDVT的发生率、发病特点、高危因素、诊断方法及凝血功能变化,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48h及术后5—7d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D一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剂水平,并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结果(1)术后发生LEDVT22例(血栓组),发生率为15.6%,发生时间为术后2~7d,平均(4.1±1.2)d;术后未发生LEDVT119例(非血栓组)。(2)发生LEDVT的高危因素是术后开始床上活动时间晚、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合并心血管疾病、淋巴清扣术、年龄、全身麻醉、恶性肿瘤等,但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及术后应用止『衄药是LEDV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3)血栓组术后D-二聚体平均为(0.9±0.6)mg/L,非血栓组为(0.5±0.4)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一二聚体用于预测LEDVT的阳性预测值为31.0%,阴性预测值为98.6%;手术后较手术前抗凝血酶一Ⅲ有所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2例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