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教育中任何有实际价值的学习活动,都不应只有一个要点或几个预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有无数个要点。这无数个要点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发展心智的目的。不要求学生掌握一个要点或达到“一个预定的学习目标”,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是不必要的。相反,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什么和如何教才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能力,促使他们敏锐地注意到各种想法和事物之间可能有的联系,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本文引用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教学案例,来说明在真正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以促进学习者心智发展为目的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探究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自发地、富有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的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的"最高目的"和"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的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的理性纯粹运用的"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的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的自由、灵魂的不朽与上帝的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的"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的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的至善),而在于由人的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的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的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的直接的"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的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的要求(出于对法则的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做的、不是配不上幸福的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的幸福,即给人的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的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的实践提供普遍的道德法则。
简介: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通过了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