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3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实施治疗的病患,共有33例,所有病患均确认为消化道早癌,同时伴有癌前病变,为所有病患实施内镜下手术治疗方案,分析病患的治疗情况。结果运用内镜黏膜切除术(即EMR)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100%(14/14),出血率为7.14%(1/14),平均手术时间为(39.08±2.15)分钟,穿孔例数1例;运用内镜黏膜剥离术(即ESD)治疗病患的一次切除率为94.74%(18/19),出血率为10.53%(2/19),平均手术时间为(79.16±8.02)分钟,穿孔例数0例。(内镜下EMR术几乎不会穿孔的,因为只是涉及到粘膜下层,而ESD会有穿孔的风险,切的深度更深,但是更完整,不会有残留)结论在内镜下对消化道早癌以及癌前病变病患实施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来院的150例行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患者,以宫颈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型,并分析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在癌前病变、宫颈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50例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阳性患者有65例,占43.3%;阴性有85例,占56.7%。65例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患者中,癌前病变有32例(鳞状上皮轻度上皮内的瘤变6例、鳞状上皮中度上皮内的瘤变4例、鳞状上皮重度上皮内的瘤变22例),占49.2%;宫颈癌有28例,占43.1%。HPV16亚型30例,其次为HPV52亚型6例。结论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是癌前病变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然条件,对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能够更好的预防及治疗人乳头瘤病毒多重感染,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病理检测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 对本院 2016年 9月到 2017年 9月间 60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实施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手术治疗,对患者手术前后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总结。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对CINⅢ级诊断准确率及总准确率与术前检查结果相比明显较高 (P<0.05)。 结论: 实施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手术前后病理检测效果优良,可辅助疾病诊治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PV分型检测对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筛查的价值。方法选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患者50例为宫颈癌组,选同时期的宫颈体检正常人员50例为健康组,对两组人员分别进行HPV分型检测,分析不同分型HPV检出阳性情况。结果宫颈癌组患者的宫颈组织中HPV-16、18检出阳性率要高于健康组人员,两者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中的DNA含量要高于健康组人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HPV-16与HPV-18是导致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的高危型HPV,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早期的癌前病变筛查,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阴道镜与宫颈HPV检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方法选择96例从2011年3月~2016年6月于我院妇科就诊的女性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遵照患者接受检测的意愿将其分别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而后对其进行区别性检测(常规组阴道镜检测;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添加宫颈HPV检测),并就两组患者接受检测后的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远高于常规组患者,且两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5.00%(常规组)和97.92%(观察组)。结论同时对妇科病女性患者进行阴道镜与宫颈HPV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利于对患者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有效降低我国女性死亡率,值得借鉴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消化道早癌以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用数字法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实验组采用内镜下切除的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明显要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有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该在临床的实践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患者输血前,检测四项传染性疾病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取2013年4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的1500例输血患者,通过ELISA法检测抗-HIV(艾滋病毒抗体)、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TP(梅毒螺旋体抗体)、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情况。结果通过检测,抗-HIV阳性率0.40%(6/1500),抗-HCV阳性率0.60%(9/1500),抗-TP阳性率0.87%(13/1500),HBsAg阳性率5.67%(85/1500);全体患者中,男性患者的阳性率(10.46%,76/736)明显高于女性患者(4.71%,36/764),差异显著(P=0.032,x2=1.514);6例抗-HIV阳性患者中其他三项指标为阴性的有2例,构成比为33.33%,其他三项指标有一项为阳性的有4例,构成比为66.67%,其中合并TP感染者有2例,构成比为33.33%,与其他合并感染相比,差异显著(P=0.031,x2=1.421)。结论在患者输血前检测四项传染性疾病指标,降低了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有助于医护人员有效的了解患者的情况,使得患者可以及时、尽早的就医,于患者的健康有益。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4月到2016年5月期间,在消化内科确诊为早期时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40例作为实验研究对象,经过对所有患者卢戈氏进行染色,结合病理学理论,对患者病理结果和染色结果进行系统化分析。结果40例患者中,确诊为4例食管重度非典型增生患者、8例食管中度非典型增生患者、8例食管轻度非典型增生患者、9例食管鳞癌患者、8例慢性食管炎患者、4例鳞状上皮增生患者。在经过卢戈氏液染色后,早期食管癌患者深染例数在10例、淡染例数在3例、不染例数在7例;癌前病变患者深染例数在0例、淡染例数在12例、不染例数在8例。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学检查工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PV分型及高危八型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3月就诊的68例液基细胞学异常患者予以组织病理学、阴道镜检查,将其宫颈脱落细胞标本予以采集,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HPV14个亚型予以检测,及高危八型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在68例研究组对象中,HPV感染60例,感染率为88.24%,其中,HPV16占55.88%(38/68),而随着患者宫颈病变程度加深,其HPV16感染率也逐渐增加。其次,HPV58为45.33%,HPV33为11.76%,HPV52为10.29%,HPV31为5.88%、HPV18为2.94%,其高危HPV亚型病毒载量跟宫颈病变程度呈正比例关系。结论宫颈病变患者中,感染以HPV16为主,且与宫颈癌联系最密切的为HPV16及HPV18,通过病毒载量分析,能够进一步确诊,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运用自制透明帽联合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对食管黏膜表面的ICPL的改变的图像清晰度,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活检时间,优于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方法通过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180例常规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粗糙、糜烂、斑块、颜色异常、微隆起或凹陷等改变的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改良的透明帽NBI-ME组)88例,对照组(NBI-ME组)92例,所有的患者均进行活检。通过观察食管黏膜表面ICPL的形态图像清晰度,活检的时间,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活检时间、图像清晰度的差异。结果改良透明帽NBI-ME组更清晰的观察食管黏膜表面ICPL的形态,缩短活检时间,能更好的检查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P<0.05)。结论改良透明帽NBI-ME能更好的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与贲门癌前病变的相关性,为贲门癌的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150例经上消化道内镜诊断为贲门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组,同时纳入150例同期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多点位取可疑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活检,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H.pylori总体感染阳性率为74.00%,其中,萎缩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65.38%、79.17%、80.00%、57.14%;对照组中,H.pylori总体感染阳性率为30.67%,其中,萎缩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患者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28.85%、53.85%、19.05%、15.79%;研究组患者总体感染率及各级别病变患者的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贲门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