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在行肺大泡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通气模式的不同,将20例行手术治疗肺大泡患者分为研究组(14例)和对照组(6例),研究组采用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单肺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气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及麻醉过程均顺利,未发生严重炎性反应和肺损伤病例,对照组患中有2例发生炎性反应,1例肺损伤;血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通气后血液动力学平稳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生命体征更为平稳,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行肺大泡手术麻醉中应用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模式,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部氧合功能,避免发生肺损伤,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76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8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大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死亡率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对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时发现对照组患者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过程中,给予患者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效果更优于大潮气量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本院胸科手术患者资料。记录双肺通气前末次的潮气量和驱动压。根据驱动压分为驱动压升高(>15 cmH2O)组和驱动压正常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肺功能指标、左肺通气和保护性通气策略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驱动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理想体重和用力肺活量与肺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潮气量/校正用力肺活量比值预测驱动压升高的准确性。最终纳入62例患者。体重指数、左肺通气、潮气量/校正用力肺活量比值是驱动压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理想体重与肺总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P<0.01),用力肺活量与肺总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P<0.01),相关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潮气量/校正用力肺活量比值预测驱动压升高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95%可信区间0.749~0.943)(P<0.01),诊断阈值为0.312,该阈值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781,潮气量界值为用力肺活量×0.149(左侧)或×0.163(右侧)。综上所述,潮气量/校正用力肺活量比值对单肺通气时驱动压升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潮气量计算可参考用力肺活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肺保护通气对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心输出量存在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式分析对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120例老年患者。将120例老年患者平均分为3组,每组研究对象为40例,以A、B、C组展开研究。如A组,对其则采取常规通气模式,其潮气量为8mL/kg,PEEP0cmH2O(以1cmH2O=0.098KPa作为计算);B组则保持其潮气量为6mL/kg,PEEP5cmH2O;C组潮气量为为6mL/kg,PEEP8cmH2O,对3组患者血压及心率以及心输出量、动脉血气等展开比较。结果A、B、C3组患者平均的动脉压以及心输出量都较为稳定。而采取呼吸模式之后,发现B、C2组患者在中心静脉压上存在上升趋势,且气道平均压也出现升高情况。结论小潮气量联合5cmH2O及8cmH2OPEEP肺保护通气,能够对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在心输出量方面产生较低的影响,且可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简介: 如果你如我一样,一脚站在大学之内,一脚踏在社会的大门口,我想你一定见过不少的人.你一定会明白死活看不上某个人的那种感受,我与杨涛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