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牙科粘接已经成为修复性牙医学中最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酸目前被应用于牙本质以增强粘接力。如果酸渗入的深度大于随后使用的粘接树脂,因此而出现的一个薄弱的胶原纤维区可能会降低粘接效果。本项体外实验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酸蚀时间对牙本质脱矿深度的影响。所提出的无效假说是牙本质脱矿的深度将不会与酸蚀时间成比例地改变。材料和方法:用金刚石锯横断分割拔除的人磨牙,得到21块牙本质片。样本分别给以7种不同的酸蚀时间(n=3),牙本质表面用35%的磷酸酸蚀,固定,脱水并干燥,用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比较牙本质He面观和侧面观的表面形态。记录所有样本的管间牙本质的脱矿深度。结果:酸蚀时间为5秒时,脱矿平均深度为1.1μm;酸蚀时间为120秒时,脱矿平均深度为8.1μm。结论:尽管酸蚀时间与渗入管间牙本质的深度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磷酸侵入牙本质的深度与相对应的酸蚀时间并不成比例。当再用新的酸蚀剂酸蚀60秒后,渗入深度明显增加。
简介:碳酸盐岩酸压施工中在裂缝壁面产生按一定密度排列的蚓孔,会对产能有一定影响,但是以往酸压直井产能预测模型很少考虑蚓孔的影响,且忽略了酸压裂缝和蚓孔之间的相互干扰,这和实际不相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酸压主裂缝上蚓孔的分布对于产能的影响,将蚓孔与人工裂缝做同样的离散化处理并根据复位势理论、势的叠加原理以及数值分析理论,建立了考虑蚓孔的直井产能预测模型。对比不考虑蚓孔和考虑蚓孔情况下的产能,同时对油藏中酸压裂缝长度、蚓孔分布密度以及蚓孔平均长度等影响产能的因素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其对产能的影响规律,为合理预测酸压井产能提供更科学的预测方法。
简介:一名青年女性患者因数年前胃食管返流症及妊娠反应多种因素,导致上下颔牙齿磨耗严重,出现牙本质敏感伴发牙髓症状及根尖周炎.严重影响美观和功能。患者来修复科就诊2周前已行根管治疗处置牙齿敏感及疼痛问题。患者上下前牙残缺及牙列广泛磨耗,导致面下1/3垂直距离降低.经沟通患者选择咬合重建以获得修复空间及前牙美学修复。首先多学科会诊缺损病因,分析并制定诊疗计划,确定上前牙切缘位置、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然后为患者进行美学三级预演的数字化美学设计并制作诊断蜡型。在患者口内制作诊断饰面.其佩戴2周进行信息反馈。建议上中切牙行牙冠延长术调整上前牙牙龈位置及上中切长宽比.患者知情同意。上前牙行初步牙体预备,并根据导板微创下完成上中切牙牙冠延长术和唇系带修整.6周后分段完成牙体预备并将所有诊断饰面更换为树脂暂时冠修复体。暂时修复体佩戴3月后,转移暂时修复体的颌位关系并进行纤维桩核的制作和最终牙体预备及印模制取。制作最终全瓷修复体及调合。戴牙后可见达到良好的红白美学、胎曲线和咬合功能。制作密西根颌垫短期佩戴保护修复体。2年中定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咬合功能状态良好,垂直距离稳定,关节未见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自酸蚀法和磷酸酸蚀法对儿童乳恒牙进行窝沟封闭术,以比较窝沟封闭剂的保留率和龋齿预防情况。方法选择4—14岁儿童完全萌出第一或第二恒磨牙、乳磨牙,采用自身半口对照方法比较,自酸蚀粘接剂涂布牙面后窝沟封闭与磷酸酸蚀牙面后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治疗后3、6、12个月复查。结果自酸蚀组封闭一颗牙齿操作时间为(124±13S),较磷酸酸蚀组封闭一颗牙齿操作时间(230±15S)短(P<0.01)。自酸蚀组和磷酸酸蚀组3、6、12个月在恒牙中保留率无统计学意义,在乳牙中自酸蚀组保留率3个月无差异,6、12个月自酸蚀组明显低于磷酸酸蚀组,龋病发生率自酸蚀组明显高于磷酸酸蚀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恒牙窝沟封闭时应有自酸蚀法可缩短临床操作时间,提高患儿依从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在乳牙中临床上应慎用自酸蚀法,如需使用应三个月定期复查,直至患儿养成良好刷牙习惯。
简介:目的:探讨氟化钠抗碳酸饮料对乳牙釉质酸蚀的效果。方法:用人下颌乳切牙制备72个釉质块,将其随机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釉质块不作涂氟处理,实验组两组釉质块分别涂0.6%和1.23%浓度氟化钠;各组再按浸泡在碳酸饮料中的时间不同分成30min和50min两个亚组。将各组釉质块分别浸泡于碳酸饮料中30min或50min,取出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将实验组重新涂氟,然后再将釉质块浸泡在碳酸饮料中,如此循环直至12h。用扫描电镜观察乳牙釉质表面形态改变,显微硬度计测定釉质表面硬度值(surfacemicro-hardness,SMH)变化,评估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酸蚀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两种浓度氟化钠处理过的乳牙釉质能不同程度地抵抗碳酸饮料的酸蚀作用,SMH值较高(P〈0.05);随着碳酸饮料浸泡时间的延长,氟化钠保护乳牙釉质抗酸蚀的能力下降;较高浓度的氟化钠的保护效果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化钠能够增强乳牙釉质抗碳酸饮料酸蚀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自酸蚀黏结剂对儿童磨牙窝沟封闭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儿童龋齿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2月到2017年5月在我院口腔门诊就诊的儿童病患120例。对照组60例儿童磨牙窝沟患者给予磷酸酸蚀黏结剂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组60例给予自酸蚀黏结剂进行治疗。比较患者在不同干预下的窝沟封闭剂的脱落情况和封闭后龋齿发生的概率。结果干预后,窝沟封闭剂脱落率、封闭后龋齿发生率等指标数据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自酸蚀黏结剂对儿童磨牙窝沟封闭的临床效果比磷酸酸蚀黏结剂显著,有效降低窝沟封闭剂脱落与减少儿童龋齿发病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目的研究喷砂后微弧氧化(MAO)与喷砂酸蚀(SA)后MAO处理表面形貌的差异,探讨如何在保留SA获得的一级孔洞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MAO膜层的"骨小梁"样结构及富含钙磷的化学成分。方法分别采用直径为106、250μm的Al2O3颗粒对钛样品进行喷砂,部分用氢氟酸(HF)双重酸蚀制备SA样品,再对两种样品分组,使用不同的处理电压进行MAO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膜层厚度,能谱分析仪测量表面元素含量。结果SA样品再行MAO处理可获得均匀连续的氧化膜层,并且MAO处理没有改变SA形成的基本形态,其中直径为250μm的Al2O3颗粒喷砂后双重4%HF酸蚀MAO处理表面的一级孔洞大小与成骨细胞最为接近。结论纯钛经SA和MAO复合改性后,在表面形成复合的形态特征,从而达到优化种植体表面结构和组成的目的。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充填老年重度磨损磨牙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口内同时具有两颗第一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的患者52例,共104颗患牙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将同一患者口内随机选择一颗第一磨牙为实验组(共52颗),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另一颗第一磨牙为对照组(共52颗),采用磷酸酸蚀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评价标准采用改良USPHS/Ryge评价标准,采用X^2检验,于充填即刻、3、6、12及24个月复查评价。结果:充填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修复体表面情况、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色泽协调性、继发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牙髓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酸蚀粘接系统与全酸蚀粘接系统在修复老年人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病例中具有同等的粘接效果,自酸蚀粘接系统可降低术后敏感。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免酸蚀窝沟封闭技术在乳磨牙中应用的封闭效果:封闭剂的保留率和龋齿减少率。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4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3-4岁幼儿70人(男36人,女34人)共280颗牙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牙均由同一位医师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第二乳磨牙进行窝沟封闭,封闭后3、6、12个月复查,复查内容包括第二乳磨牙合面封闭剂保留情况和脱落后患龋状况,对所得的数据进行SPSS 15.0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6、12个月复查观察组封闭剂保留率分别为94.29% 、90.71% 、82.14%,对照组为97.14% 、93.58%、85.71%,两组3、6、12个月复查时对照组封闭剂保留率稍高于观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另外,3个月复查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见龋齿发生;6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一例和两例龋齿发生,龋齿减少率为50%;12个月时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两例和五例龋齿,龋齿减少率为60%。结论 免酸蚀窝沟封闭剂封闭效果优秀,且节省了椅旁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单宁酸在全酸蚀与自酸蚀条件对通用型粘接剂在牙本质表面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0颗无龋离体人磨牙置于存储盒中随机盲取分成2组(全酸蚀A组与自酸蚀B组,n = 30),再将每组随机分为5个亚组(n = 6)。在使用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前,在牙本质面分别涂抹浓度为0%(对照组)、25%、50%、75%和100%的单宁酸3 min并冲洗吹干。实验试件在37 ℃水中保存24 h后进行微拉伸强度测试(μTBSt)。使用Two-Way ANOVA与Games-Howell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体式显微镜观察断裂面模式并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微拉伸试件的牙本质断端。结果在全酸蚀模式下,75%单宁酸组粘接强度[(34.51 ± 8.43)MPa]与100%单宁酸组粘接强度[(36.16 ± 5.20)MPa]显著高于其他各组(F = 32.301,P<0.001);在自酸蚀模式下,25%单宁酸[(31.06 ± 3.41)MPa]可显著提升SBU与牙本质粘接强度(F = 23.570,P<0.001)。双因素分析结果证实,单宁酸浓度(F = 23.134,P<0.001)与酸蚀模式(F = 4.465,P = 0.036)对粘接强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两要素间显著相关(F = 28.231,P<0.001)。断裂模式分析与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牙本质表面不同酸蚀模式与不同浓度单宁酸所形成的界面形态差异显著。结论在不同酸蚀模式下,不同浓度的单宁酸均可显著改善SBU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氟化钛(TiF4)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4颗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获取冠部近髓腔的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每组4颗牙,其中4组通过酸蚀和机械力方法建立人工酸蚀症牙本质模型,另外2组为健康牙本质。随机选取1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使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仪测定其表面形貌与表面硬度,评价人工酸蚀症牙本质的建模效果。另外3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用于粘接测试,按不同处理分为4组:4.0%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4.0% TiF4-ED组)、2.5%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2.5% TiF4-ED组)、无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ED组)及健康牙本质组(SD组)。使用SE Bond自酸蚀粘接系统进行粘接,AP-X复合树脂分层充填,测定即刻微拉伸粘接强度并观察断裂模式。结果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的显微硬度值分别为(56.92±5.27)HV和(60.19±4.52)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证实,人工酸蚀症牙本质与自然酸蚀症牙本质的微观形貌特征相符。4.0% TiF4-ED组、2.5% TiF4-ED组、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为(28.94±8.04)MPa、(46.08±8.19)MPa、(20.39±7.46)MPa和(45.16±7.86)MPa。2.5% TiF4-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9),二者均高于4.0% TiF4-ED组和ED组(均P<0.05)。4组断裂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01)。2.5% TiF4-ED组以内聚牙本质断裂为主,提示其粘接强度可能高于微拉伸测试均值。结论酸蚀症牙本质粘接强度低于健康牙本质,2.5% TiF4溶液可显著提高酸蚀症牙本质的粘接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