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周礼》灾荒思想包含了减灾思想与救荒思想两个方面,以往学者不作区分,二者的区分对中国早期的灾荒思想水平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周礼》 减灾 救荒
  • 简介:宋代是我国古代灾荒救济较多的时代,其中富民参与灾荒救济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变化.富民在灾荒救济中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还在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尽管富民参与宋代社会的灾荒救济有自愿及非自愿的差别,但他们广泛参与宋代灾荒救济这一事实表明:富民已成为唐宋社会经济关系的中心.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中间层和稳定层,富民对唐宋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宋代 富民 灾荒救济
  • 简介:<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国家,数千年来,劳动人民代代不息的开垦耕耘,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然而,腐朽的封建社会和落后的生产力,使中国的农业经济,长期陷入发展迟滞的困境,特别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缺乏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农业的进步十分艰难。而这种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的打击,还直接影响到中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以至社会政治的基本稳定,每当风调雨顺之年,封建的政治就相对平稳,而一旦水旱交仍,接踵而来的一定是规模不一的农民起义和社会动乱,甚至引起改朝换代的历史性变革。学界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的研究,大多兴趣于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研究,具体地说,就是侧重于土地阶级关系和农业耕作技术、农具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中国农业有重大制约作用的自然灾荒史,却较少人涉及。特别是对某一特定时期的灾荒史的研究,更为少见。这种现象,不能不说是中国农业史研究的一大缺憾。

  • 标签: 灾荒史 自然灾害 良同志 1927—1937年 中国农业史 中国传统农业
  • 简介:本文从分析汉代人的生态观念及生态破坏状况入手,探讨汉代灾荒与生态破坏之间的关系,并考察灾荒在当时所造成的种种社会危害,指出由于时人对生态环境的漠视,造成了日常行为中大量的资源破坏,结果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灾荒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历史的教训,来揭示自古以来人类在自身生存发展上和大自然之间始终存在着“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关系。

  • 标签: 汉代 灾荒 生态破坏 协调发展
  • 简介:晚清灾荒就其成因而论,一是生态环境破坏,二是政治腐败与战祸频繁,三是御灾物质条件不足;论及影响,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衰退,二是政治腐败,三是社会动荡,四是抗外乏力.我国是一个灾害频仍的国度,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晚清 灾荒 成因 影响
  • 简介: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作用下,清代云南各种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瘟疫频发,给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对此,官方积极应对,制定了以蠲免、赈济为主的救灾机制和以仓储、水利工程为主的备荒机制。同时,以个体或组织为单位的民间救灾力量兴起,在灾荒救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为整个社会灾荒应对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标签: 清代 云南 灾荒 应对机制
  • 简介:中国古代灾荒资料对当代灾荒史研究极具价值。但因为古代灾荒资料的记录标准和现代灾荒理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不能直接照搬照用,因此应该精心区分古代灾荒资料与现代灾荒科学之间的关系。

  • 标签: 灾荒史 信息识别 历史 古代
  • 简介:民国时期,安徽省各种灾荒频频发生,呈现出无年不灾、多灾并发,灾荒种类多、以水旱蝗灾为主,灾害群发期现象突出,有灾必有荒,灾荒损失惨重以及天灾与人祸相互交织等特点。灾荒对安徽经济、社会以及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面对严重灾荒,政府和民间组织通力合作,互补短长,在灾荒的应对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标签: 灾荒 安徽 民国时期 灾荒应对
  • 简介:抗战爆发后,国内铜材紧缺,中央造币厂造币数量骤减,但在市面流通中,铜元却贬值使用,200枚铜元只能兑换法币壹元,若兑换银元,则需320枚铜元,所以老百姓对铜元多藏匿不出。1938年12月,杭州沦陷,浙东地区在日军的封锁下,交通中断,供应停止,成为了一片孤岛。

  • 标签: 代用币 余姚 灾荒 辅币 浙东地区 铜元
  • 简介:人类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多变的世界。不断变化的大自然,改变了生态环境,改变了物界,促进了生物演化,导致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也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人与自然,既有和谐,也有冲突,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大冲突。在人与自然不断的冲突与和谐的循环中,人类学会了生存适应。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的文化,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和适应中得到演进与发展。

  • 标签: 人类生活 考古 灾荒 灾害 古代 人与自然
  • 简介:发生于明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年)的灾荒遍及全国各地,被当时人称之为“亘古奇荒”。这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地区上的广泛性对明代社会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将风雨飘摇的明王朝拖人了更深层次的危机。灾荒对明王朝赖以生存的江南财富集中产区的破坏与影响加剧了这一危机。本文拟对崇祯十三年、十四年浙江灾荒的状况作初步的研究,以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 标签: 崇祯 浙江 灾荒
  • 简介:中国古代灾荒防治思想内容丰富。根据其内容异同,基本可分为灾害防治思想和灾害救助思想两部分。过去灾害史研究存在一种偏颇认识,即把灾害救助思想视为消极救灾思想。而把灾害防治思想作为积极救灾思想。但从现代灾害科学系统减灾的观点来分析,所谓消极救灾思想并不符合灾害史实,也与减灾系统工程理论相悖。消极救灾思想的提法应予以重新审视。

  • 标签: 灾害防治 灾荒 古代 中国 灾害救助 救灾思想
  • 简介:1942-1943年河南发生严重灾荒。此时,河南半壁沦陷,作为粮食主产区的豫北也已被日军占领。豫北沦陷区受灾情况严重,民众应对饥荒意识淡薄、应灾能力不足;作为沦陷区,豫北并不仰赖国民政府之振济,国民政府亦不将此区域作为重点救助之地区;相对于日本殖民当局的祈雨、急振等措施,豫北沦陷区民间的救济似乎更为有效。

  • 标签: 1942-1943年 豫北沦陷区 灾荒 民间救济
  • 简介:晚清时期,皖南地区的自然灾害呈现出“无年不灾、无处不灾”“诸灾杂陈”等特点,对皖南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自然灾害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农田水利设施被毁,社会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生态环境被破坏及社会经济的落后是造成危害扩大的重要原因.

  • 标签: 晚清 皖南地区 自然�
  • 简介:晚清衰世,人们抵御灾荒的能力严重萎缩,频仍严重的灾荒对晚清山东乡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害,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和迁徙,性别比失衡,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降低,“灾民意识”严重,预示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 标签: 晚清 山东 灾荒 乡村 人口
  • 简介:灾荒史研究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因此,灾荒史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视角。作为地方史书的方志,保存了大量类型各异的灾荒史料,为我们研究灾荒史提供了极大便利。本文以山西府州县志为例,探讨了灾荒对经济、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官民在灾荒中的救助行为,进而对灾荒与信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方志在灾荒史研究中不仅是资料提供者,更是研究"指导者"的结论。

  • 标签: 灾荒史 山西方志 经济 救助 信仰
  • 简介: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发,灾荒严重,几乎无年不灾,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面对严重的灾荒,当时的政府救灾力度不大,而民间社会的救济则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民国时期 甘肃 民间救灾
  • 简介:1998年人夏以来,长江流域洪水肆虐,沧海横流;东北松花江、嫩江流域也是洪涛滚滚,一片汪洋。今年水灾与历史上的水灾有哪些异同,做一番对比,也许能给人一些启迪。为此,记者走访了我国著名灾荒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教授。

  • 标签: 灾荒史 访谈录 专家 长江流域 嫩江流域 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