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溶血危象是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的危及生命的临床征象,以进行性加重的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并可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肾功能衰竭,是需要早期识别和紧急干预的儿科急症。本文阐述了急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思路及干预措施,帮助临床医师对其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以利于及时识别,快速病因分析,实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 对从肺部感染患者痰液中检出溶血隐秘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方法进行接种培养涂片染色镜检,以法国梅里埃API Coryne条码鉴定菌种,K-B法做药敏试验。结果:该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出菌株,经菌落形态、染色镜检生化试验生物学性状符合隐秘杆菌属,API Coryne条码鉴定为溶血隐秘杆菌。药敏试验对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天然耐药。结论:溶血隐秘杆菌是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此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值得临床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分析溶血磷脂酸(LP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LPA水平在不同时间均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0.01),病例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进展性脑梗死重型组血浆LPA浓度高于中、轻型组(P<0.05),中型组血浆LPA浓度高于轻型组(P<0.0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溶血磷脂酸显著增高,提示进展性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血栓形成和扩展。可根据患者血浆LPA水平变化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就可能减少缺血事件的发生,控制或减轻脑梗死病情的进展,LPA水平检测对脑梗死的预报、治疗、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新生儿溶血患者实施血清总胆汁酸的检验,分析临床应用的结局。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前来本院进行溶血治疗的新生儿为对象,经过回顾式分析,对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进行对比说明。对照组患者以 60例黄疸新生儿进行对比,观察组则为 60例溶血新生儿,分析数值水平差异。结果:从研究数据上看,观察组患儿在血清总胆汁酸、总胆红素水平上均为( 1.66±5.74) umol/L和( 165.52±74.36) umol/L,高于对照组对应指标,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此同时,在直接胆红素水平和 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上依然存在差异性,即观察组数值为( 14.39±5.55) umol/L和( 6.49±4.25) umol/L,依然远远高出对照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日龄低于 5天的新生儿,其血清总胆汁水平酸明显低于日龄超过 5天的新生儿。结论:采用血清总胆汁酸检验能够对新生儿溶血疾病的患者进行病情分析,其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也有所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患者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后溶血状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凝聚胺法,给予观察组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将两组患者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与输血后溶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显著较高,溶血性及不溶血性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患者应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溶血与非溶血不良反应较少,兼具准确性与安全性,临床上推广很有价值。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混合性感染导致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方法追踪1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合并白色念珠菌感染患者,归纳其基础疾病,多次抽取血样测定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对患者血液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对患者的外周血液和骨髓细胞进行涂片镜检,研究患者贫血的原因。结果住院期间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检测结果出现异常升高,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的DAT试验阳性。细胞涂片见部分红细胞有球形、锯齿形、棘形,细胞膜中间出现点状漏孔;骨髓像显示反应性骨髓细胞形态改变。结论导致患者溶血性贫血的原因可能涉及三方面:(1)机体内环境的紊乱引起氧自由基等因子增加,破坏红细胞膜蛋白的结构;(2)重症肺炎造成肺泡壁毛细血管网毁损,红细胞经过时遭到机械性损害;(3)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黏附,在单核巨噬细胞和K细胞等协同下破坏这些细胞。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研究,并分析其接受输血治疗后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本次80例研究对象均来自2020年1月-2020年12月,病症均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判定符合纳入标准后,按照治疗方法进行分组,研究组(40例)行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对照组(40例)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观察分组治疗后 ,各组治疗有效率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后予以对比,来判定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39(97.50%)与对照组总有效率29(72.50%)对比显高,P<0.05 检验结果有意义。研究组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在内的各项指标对比参照组具有显著优势,数据处理P<0.05,检验结果有意义。结论 输血治疗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治疗中,临床疗效具有可行性,对患者控制病情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很大程度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故此项治疗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有效开展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活动,观察比较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总结一系列的护理体会,不断增强患者们的健康意识,继而体现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选100例符合溶血性贫血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主要的观察对象,并且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以常规护理方法的应用,健康教育及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观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满意度,进行护理质量、认知能力、健康意识评分指标的比较,相关结果均作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为实验组50例溶血性贫血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综合评分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专门为患者组织各种形式的宣教活动,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健康意识等势在必行。以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取得最优化的护理效果,临床护理实践工作的存在意义更为突出,极有利于医院整体形象的提升,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加快,可谓一举数得。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入我院治疗需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相同条件下展开Hb、WBC以及PLT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WBC、PL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溶血素比较,新型溶血素的重复性相对较差,且会对Hb的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可通过调整因数进行纠正,临床应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