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新冠疫情后本市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种类及其与年龄分布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2年10月9日-2023年3月17日检验科分子室374例肺炎患儿的鼻咽部分泌物应用PCR法试剂检测结果阳性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4例子标本中阳性率78.5%,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1.9%、腺病毒2.6%、人鼻病毒15%、肺炎支原体14%、甲型流感病毒45%、乙型流感病毒0%;其中6个月以内患儿以呼吸道合胞(RSV)病毒为,6个月-3岁患儿以腺病毒、人鼻病毒为主,年长患儿以甲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为主,新冠病毒患儿1例,乙型流感病毒0例。结论 我市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种类主要有甲型流感病毒、人鼻病毒、肺炎支原体等,采用PCR法进行检测能识别病毒,提高阳性率,有利于实现早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暴发流行以来,已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对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报告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方法选取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上报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分析包括:①患者特征;②病死率;③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④疾病传播的时空特点;⑤所有病例、湖北省以外病例和医务人员病例的流行病学曲线。结果中国内地共报告72 314例病例,其中确诊病例44 672例(61.8%),疑似病例16 186例(22.4%),临床诊断病例10 567例(14.6%),无症状感染者889例(1.2%)。在确诊病例中,大多数年龄在30~79岁(86.6%),湖北省(74.7%),轻/中症病例为主(80.9%)。确诊病例中,死亡1 023例,粗病死率为2.3%。个案调查结果提示,疫情在2019年12月从湖北向外传播,截至2020年2月11日,全国31个省的1 386个县区受到了影响。流行曲线显示在1月23-26日达到峰值,并且观察到发病数下降趋势。截至2月11日,共有1 716名医务工作者感染,其中5人死亡,粗病死率为0.3%。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流行迅速,从首次报告病例日后30 d蔓延至31个省(区/市),疫情在1月24-26日达到首个流行峰,2月1日出现单日发病异常高值,而后逐渐下降。随着人们返回工作岗位,需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反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流行发展趋势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至2014年贵州省独山县病毒性肝炎发病情况,分析其在不同年份、月份、年龄段、性别等情况上的特点。结果在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上,乙肝占比最多,占88.30%,其次是丙肝与甲肝;从5年发病趋势看,呈现下滑趋势,但仍有小幅波动;男性群体略高于女性群体发病率;发病群体主要集中在20岁至60岁,占比71.20%,其中30岁至49岁群体较为高发,占比42.09%;全年发病较为平衡,各月份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上,做好基础预防接种工作,不断扩展疫苗免疫的覆盖范围,是降低疾病发病率的关键。
简介:摘要中华预防医学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专家组在文献回顾和专家研讨基础上,形成了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的最新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可能为蝙蝠,通过某种动物宿主扩散到人类并引起流行。目前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隐性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平均潜伏期5.2 d,流行初期基本再生数(R0)为2.2。患者多数表现为普通型和轻型。病死率为2.38%,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男性病死率较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要点包括完善疫情信息监测、隔离诊治传染源、加快疑似病例诊断、规范密切接触者管理、重视聚集性疫情防控和院内感染防控、关注返程人员的疫情防控和加强社区防控。
简介:摘要目的从分子层面分析石家庄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揭示此次传播链的源头,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月2—8日来自石家庄市第五医院17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共计404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样本,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靶向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深度测序获得病毒一致性序列。采用PANGOLIN分类系统对170个毒株序列进行分析,采用T-test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404份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中,356份获得病毒的全长基因组序列(>95%,100×测序深度),剔除重复取样,得到170株全基因组序列,所有样本均属于B.1.1分支。病毒突变数18~22个,大部分突变不改变氨基酸信息。根据基因组突变个数和种类,所有毒株分为48个亚型,其中2个毒株占主导(分别为66株和31株)。结论本研究中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来自单一源头的境外输入性病例,病毒在社区隐匿传播了一段时间,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