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相关性肠炎(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enteritis,CAEAE)在临床罕见。本研究3例CAEAE患者均以发热、腹泻为主要表现,肠镜检查发现多发溃疡,肠黏膜组织病理EB病毒编码的小RNA原位杂交染色呈阳性,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症状缓解,1例死亡。CAEAE患者病程中可出现消化道出血,易被误诊为炎症性肠病,且有向癌前病变或肿瘤转变的可能,多数患者预后较差,需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简介:摘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EB病毒DNA升高,组织或外周血中可见EB病毒感染证据。CAEBV病情进展可伴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淋巴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有望协助早期诊断,DNA测序可协助评估预后。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治愈CAEBV的唯一方案,单克隆抗体、输注EB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剂的研究也为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现就CAEBV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采用 3种用药方案治疗后获得的 Hp根除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 2016年 02月~ 2018年 05月收治的 300例 Hp感染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数表法分组; A1组( 100例):采取常规疗法完成胃炎治疗; A2组( 100例):采取奥美拉唑 +胶体果胶铋胶囊完成胃炎治疗; A3组( 100例):在 A1组、 A2组基础上,添加克拉霉素药物展开治疗;就组间 Hp根除率、缓解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数据展开对比。结果: A3组 Hp感染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 Hp根除率以及缓解有效率均高于 A1组、 A2组明显( P<0.05); A3组 Hp感染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不良反应数据同 A1组、 A2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结论:药物结合治疗方式的有效运用,使得 Hp感染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 Hp根除率以及缓解有效率获得显著提升,并同时可获得显著安全性,最终实现 Hp感染活动性慢性胃炎患者预后改善。
简介:摘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CAEBV)属于EBV阳性T细胞或NK细胞增生性疾病,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病程进展快,预后不佳。该文主要从EBV如何感染T/NK细胞、宿主遗传背景、病毒自身因素及细胞因子通路四个方面,对目前CAEBV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7岁4月龄患儿因“间断发热1年7月余,活动后气促、发绀2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肺动脉高压、淋巴结及肝脾肿大。EB抗体异常、血浆及全血EB病毒DNA升高、颈部淋巴结活检示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PAH)。予左旋培门冬酰胺酶+脂质体阿霉素+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后肺动脉压力降低并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64 d PAH消失,随访至移植后10个月,病情未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特征,以降低疾病的漏诊、误诊率。方法检索首篇文献发表时间(1987年5月)至2020年8月29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数据库收录的CAEBV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CAEBV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转归和死亡原因等。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纳入文献46篇,共111例患者,年龄为22.0(10.0, 39.0)岁。年龄≥18岁组64例(57.7%),年龄<18岁组47例(42.3%)。发热、脾大、肝大、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95.5%(106/111)、84.7%(94/111)、57.7%(64/111)、56.8%(63/111)。年龄≥18岁组患者的皮疹和肝大的发生率分别为3.1%(2/64)和45.3%(29/64),均低于年龄<18岁患者的27.7%(13/47)和74.5%(35/47),其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则高于年龄<18岁患者[45.3%(29/64)比23.4%(1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957、9.436、5.643,均P<0.05)。70例随访结局可知的患者中,死亡38例(54.3%),存活32例(45.7%),死亡原因包括消化道出血、重症感染、呼吸衰竭、肝衰竭等,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脾大发生率分别为92.1%(35/38)和68.8%(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6, P<0.05)。年龄<18岁组患者的21例死亡和17例存活病例中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者分别为15例(71.4%)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27,P<0.01)。90例可获得HLH相关资料的患者中,合并HLH组38例,无HLH组52例,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6.8%(14/38)和65.4%(34/52),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7, P=0.007)。111例患者在病程中治疗方案多样,但缺乏详细资料。结论CAEBV临床表现多变,可有致死性并发症,缺乏有效治疗,且预后不佳,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治愈后病情复发、肝病进展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抽取74例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以保肝、降酶、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为主,后期配合中药抗纤维化、免疫调节治疗。临床治愈后进行5年回顾性调查,了解病情复发与转归的变化。结果临床治愈后总复发率66.2%,病情发展形成肝硬化的占8.1%,出现原发性肝癌的占5.4%。与以往报道有少量差异。结论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率高,病情复发与HBV复制程度呈正相关,中西医结合抗病毒可以控制HBV复制,防治肝细胞大量坏死,配合中药抗纤维化治疗,可以减少向肝硬化发展的比率。但综合治疗后癌变率没有降低。病情反复活动或持续肝功异常是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没有活动复发者也易发生癌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BMR)的远期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7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行移植肾活检明确诊断为cABMR且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15 ml/(min·1.73m2)受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Banff 2017标准对移植肾活检病理进行评分。随访终点定义为eGFR<15 ml/(min·1.73m2)或再次接受肾脏替代治疗。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研究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49例cABMR受者纳入研究,随访时间为28个月(15~51)个月,109例(73.2 %)达到随访终点。Kaplan-Meier方法得到的cABMR诊断后移植肾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为83 % [95 %置信区间(CI),81 % ~ 86 %]和32 %(95 %CI,27 % ~ 38 %)。在多因素生存分析中,Banff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ci + ct)评分[风险比(HR)3.0;95 % CI 1.9~4.7]、Banff移植肾肾小球病(cg)评分(HR 1.9;95 % CI 1.1~3.1)、eGFR(HR 2.0;95 % CI 1.3~3.2)、蛋白尿(HR 2.0;95 % CI 1.3~3.2)是影响cAB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GFR、蛋白尿水平和Banff ci + ct和Banff cg是影响cABMR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