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泪腺腺样囊性癌(lacrimal gland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LGACC)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泪腺的恶性上皮性肿瘤,其复发率和转移率均较高。多种小RNA(miRNA)在LGA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miR-24-3p过表达可降低LGACC中PRKCH的表达以促进p53/p21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的侵袭。miR-93-5p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靶向下调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L,而促进LGACC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迁移、侵袭和增生。LGACC中的miR-181a-5p表达上调,也是LGACC细胞增生和迁移的原因之一。(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57-161)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泪腺腺样囊腺癌(LACC)高级别转化(HGT)的蛋白表达差异。方法实验研究。收集2012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8例LA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样本。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LACC组和LACC-HGT组,每组4例,男性和女性各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3、44岁。采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筛选两组石蜡组织样本的差异蛋白,对差异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新鲜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运用基因芯片筛选LACC与LACC-HGT原代细胞之间差异表达的mRNA。将质谱数据与mRNA芯片数据取交集,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蛋白组学和基因芯片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CR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共检测到HGT相关差异蛋白105个,包括50个上调蛋白和55个下调蛋白。显著上调的蛋白有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和Ⅵ型胶原蛋白2等;显著下调的蛋白有Cereblon蛋白、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水解酶样蛋白2和核糖体蛋白L39等。基因本体分析结果表明,LACC-HGT差异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囊泡腔、细胞外基质,具有有机酸结合、分子载体活性等,参与调控细胞外基质组成、免疫、炎性反应及凋亡等生物学过程。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ACC-HGT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糖及聚糖代谢等信号通路。蛋白复合体预测分析筛选出4个上调的蛋白复合体和1个下调的蛋白复合体。LACC-HGT差异蛋白与mRNA芯片差异基因重合的共15个,其中肿瘤相关蛋白6个包括型胶原蛋白1 (COL14A1)、棘皮微管相关蛋白4(EML4)、α-胰蛋白酶抑制因子(ITIH4)、N-myc下游调控基因2 (NDRG2)、骨诱导因子(OGN)、RAS同源基因家族C(RhoC)。主要功能涉及肿瘤细胞的运动和迁移等。PCR结果表明,COL14A1、EML4、ITIH4、NDRG2、OGN、RhoC在LACC-1、LACC-2、LACC-HGT-1和LACC-HGT-2原代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675.98,38.53,27.37,16.47,13.38,25.22;均P<0.01),如COL14A1在LACC-HGT-1和LACC-HGT-2原代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16.09±0.51、9.96±0.34)均显著高于LACC-1原代细胞(1.00±0.13)和LACC-2(0.67±0.08)(均P<0.05)。结论LACC-HGT与LACC之间存在差异表达蛋白,其中COL14A1、EML4、ITIH4、NDRG2、OGN、RhoC可能在LACC的高级别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LACC-HGT的潜在靶点进行深入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31-539)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泪腺区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慢性泪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泪腺炎患者30例(55只眼),经泪腺区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泪腺区注射曲安奈德1—4次后慢性泪腺炎痊愈。随访3个月—1年,无一例复发,无全身和眼局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泪腺区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慢性泪腺炎效果显著,操作简单,局部和全身副作用少,是治疗慢性泪腺炎的一种可靠方法。
简介:摘要泪腺肿块的病理类型较多,术前准确地鉴别诊断对制定治疗计划至关重要。CT和MRI是临床评估泪腺肿块的重要技术。虽然存在重叠,但部分图像特征,如肿块位置(单/双侧)、腺体累及的部位、骨质改变和强化方式等,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提示作用。同时,结合全身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后的复查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本文中对泪腺解剖、不同种类泪腺肿块的临床和影像诊断要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影像诊断思路,旨在提高影像医师对泪腺肿块的诊断水平。
简介:摘要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临床特点包括肿瘤生长缓慢,局部侵袭性强,易沿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少见而血道远处转移较多见。手术切除辅助术后放疗是腺样囊性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化疗仅用于晚期且不适合手术或放疗及有快速进展的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靶向及免疫治疗还处于初期阶段,虽显示出了良好的前景,但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及试验证据。
简介:摘要: 外阴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绝经后妇女,肿瘤生长缓慢,侵袭性高,有显著的复发能力,通常为局部浸润,神经和淋巴管浸润是该肿瘤特征。肿瘤具有欺骗性的良性组织学外观,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如 外阴部可触及的无痛性肿块 、 疼痛 、 灼热感 、 出血 、 性交困难或瘙痒等,常被临床医师误诊为外阴囊肿或脓肿。本文报告了一例我院收治的外阴腺样囊性癌老年患者病例,行手术及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并对其病例特点及临床转归进行了讨论。对于年龄大于 40 岁的女性,若出现任何于外阴疾病相关的异常临床症状及体征,应警惕外阴腺样囊性癌的可能,需尽早行外阴病灶切除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腺样囊性癌浸润与转移的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寻求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方法将我院42例住院耳鼻喉腺样囊性癌患者,按照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采取切除气管袖状手术措施,对照组采取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0.4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切除气管袖状手术运用于耳鼻喉腺样囊性癌临床治疗工作中,充分满足耳鼻喉腺样囊性癌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耳鼻喉腺样囊性癌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临床治疗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