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电影《武训传》主要描写乞丐武训吃苦受难,忍辱负重,为兴办义学而四处奔波的过程,以正面歌颂为主,公映后好评好潮,引起毛泽东关注。他经过思考后认为,《武训传》涉及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问题,它的后面存在一个深刻的问题,即我们党迫切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去教育人民的问题,涉及到用新的意识形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使新的意识形态反过来去促进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问题。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写《陶行知》一书时,比较用心地去探讨:为什么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会发版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传说这场讨论是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的。这是建国以后第一次针对文化教育思想界的一场批判运动。
简介:摘要:《武训传》是改编自清末传奇人物武训行乞兴办义学的电影故事,由孙瑜导演指导、赵丹主演的国产电影,同时也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电影一经上映便引起了文艺界以及学界的热烈讨论。在北京、上海等地放映之后收获了好评如潮。而在1951年由于毛泽东同志所撰写的一篇批判性文章被禁片至80年代。立志将为穷人兴办义学读书为终身目标的武训,其思想虽然具有重视国民文化教育的价值,然而根本上却是对于封建势力的屈服和妥协。武训做此事的根源是仁爱之心,而这样的“仁爱”是否值得歌颂和学习,是一件值得讨论和深思的问题。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的第一次批判运动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建国后党对知识分子实施的历次改造中的第一次。本文结合《武训传》批判过程中的具体历史史实,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境与革命形势,进行深入辨析。
简介:"《武训传》是一部政治意义大于艺术价值的电影,它的‘坏’和‘好’都在政治风暴中被夸大了,影迷的跟风只是追寻新奇的泡沫,《武训传》远没有那么恶毒和居心叵测,它也并非所谓的影史经典,它只是一部极为普通的电影而已"。这是一位网友对《武训传》的评价。"《武训传》最初的故事来源于《武训先生画传》。这本144页、1938年出版,由国民党陆军中将段承泽撰文、画家孙之儁绘制的"寓教于乐的兴学传奇。"
简介: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经毛泽东改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由此推动了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这是新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有人写翻案的文章,攻击毛泽东。事实是,《武训传》本身存在历史观的错误,电影放映后的'好评如潮'和党员知识分子缺乏思想引导的自觉,是毛泽东批判《武训传》的缘由。批判《武训传》对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产生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转变。虽然这次批判有缺点,但反映了毛泽东建立文化领导权的努力。
简介:影片《武训传》是在上海拍摄、审查并首映的,而对其连篇累牍的歌颂和肯定也始于上海。建国之初,中央本已对上海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只讲团结,不讲改造”的倾向甚有微词,对于该影片所表现出来的“严重的思想混乱”更是不满,遂于1951年5月间发动全国性的批判动员。面临强大压力的上海方面不得不贯彻中央批判指示,但由于“认识的偏差”和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上海在批判运动中的着力点与中央指示精神还是略有不同。
简介:1951年,毛泽东同志发动了对武训和电影的批判,这是建国后在思想战线上第一次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这对全国人民进行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毛泽东同志从一开始就采用群众性的政治批判方法是不妥的.这和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建国初期特殊的国际国内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简介: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重见天日,画质还算清晰的完整版长达一百九十七分钟,让不少影迷喜出望外。保护期过后的"公版"1951年上映的《武训传》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知名私营电影企业"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出品。1953年,昆仑影业与文华、国泰等八家私营企业共同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而《武训传》在经历其后的一系列批判、动荡之后,当年的拷贝去向和版权归属也变为模
简介:“文化大革命”在1976年结束。毛泽东病逝,而江青则关进了秦城监狱。平反冤假错案启动,此时距离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已近半个甲子,当年一些参与批判武训的人,也开始有所反思。
简介:由于不想被从李进孩到李云鹤,再到蓝苹,最后到江青这些名字演变插乱,本来应写的电影《武训传》批判的事情不得不在这里补记一节。
简介:发乎情的创作缘起使得拍摄《武训传》成为一次极有诚意的艺术活动。影片本来是一部歌颂武训“行乞兴学”劳苦功高的“正剧”,但是,由于受到形势变化、管理机构、商业利益、观众反应等因素的影响,《武训传》剧作进行了多次修改。该剧能够跨越新旧时代、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制作,内在原因是创作者对影像传记的追求,即坚持要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为武训树碑立传。但与此同时,导演对传主形象塑造投入过多的主观情绪,导致了当时“不足为训”的武训被大写特写,而这种大写特写在人民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时候显得格格不入,与当时人民文艺作品对塑造新人形象的诉求是背道而驰的。
简介:<正>2006年12月2日在山东聊城冠县??武训的故里隆重的召开了第三次武训精神研讨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和我应邀参加了会议。从二十年代起,武训声名如日中天,这与我祖父推崇武训是有关系的。1922年7月,祖父在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年会社务报告中说:"我们尚有一事可
简介:武训是我国近代史上以'行乞兴学'而出名的一个人物。他因排行第七,原叫武七,乡里人曾谑称他为'武豆沫'。'训'是清朝政府后来嘉奖他'行乞兴学'、'为天下后世训'而替他取的名字。武训出身于山东省堂邑县武家庄的一个贫苦农
简介:2006年12月2日在山东聊城冠县——武训的故里隆重的召开了第三次武训精神研讨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和我应邀参加了会议。
简介:从《武训传》开始,渐变的年代清晰指认出“十七年电影”政治形态文艺学地貌。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实践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观众无意识幻觉所投射的,无疑是以民族寓言形式为表征的高度政治介入。作为“十七年电影”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武训传》有助于我们理会“十七年电影”的政治修辞表述。其独特的叙事肌理和文本结构、所紧密联系的“十七年”特殊社会政治语境,都需要我们借助大历史的视野,去除误读、重启对话。
简介: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曾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人在世态炎凉中生存的景象。那个世界不是一个家,甚至也不是一个公开的战场,而只是一群克服失败的恐惧、前途无量的人物的盘踞地”。借用这句话可以清晰地看到,罗怀臻编剧的《武训先生》的创作端倪。武训先生不像是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古人,更像是活在我们周围的,为我们所熟悉的张三李四等等。
简介:作为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个被写入正史的乞丐,武训的办学精神乃至人生境界已成为一种标杆。从武训逝世到1951年电影《武训传》被批判,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团体、任何政权对武训及其精神有任何质疑,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已经开始被神化,成为积贫积弱时代教育救国理念、改良主义理想的化身,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简介: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由于表演技艺不怎么娴熟,引得众人一阵阵哄笑。而他丝毫不以为意.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旁观众人中有识得此丐的,纷纷摇头,“乞丐还想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
批判《武训传》始末
批判《武训传》:江青是主谋
毛泽东为什么批判《武训传》
《武训传》批判若干史实的辨析
重看《武训传》 纯洁的大毒草
论毛泽东批判《武训传》的缘由及意义
1951年上海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始末
试论毛泽东同志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武训传》“重见天日”幕后寻踪
电影《武训传》批判三部曲(下)
补讲一节电影《武训传》批判
《武训传》剧作的创作、修改过程及其启示
武训精神不死
武训办“义学”
“十七年电影”政治形态文艺学发轫与《武训传》再考
茫茫天地间,又见武训先生--评上海淮剧团《武训先生》
武训故事的阐释空间
纪念武训:一个活在信仰中的人——百年风雨话武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