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横突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横突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横突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横突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横突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横突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横突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横突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横突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横突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孔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孔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孔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孔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孔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孔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越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腰椎滑脱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4例,对照组采用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融合率为33例(97.06%),对照组的融合率为28例(82.35%),观察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优于横突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间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腰椎横突骨折患者采用数字射线摄影(DR)平片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腰椎横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扫描以及DR平片检查,对比分析这两种检查手段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所有患者经过DR平片检查表明,确诊骨折患者21例,横突共36个,17例患者疑似骨折,横突共22个,其余12例患者检查显示阴性。根据CT扫描检查结果表明,所有患者都有骨折,横突骨折主要有98个,其中35个为左侧横突骨折,63个为右侧横突骨折。DR检查漏诊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检查技术缺乏规范性、骨折部位比较隐匿、肠道内容物干扰、阅片不仔细等原因所致。结论腰椎横突骨折患者采用DR平片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可在基层医院大范围推广,但是DR平片检查也常常出现漏诊现象,临床疑似骨折患者应该进一步采用CT检查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