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进行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在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3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以摸球法作为依据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个组别,每组中66例。对照组以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治疗组以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术的方法治疗,对比项为不同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进行治疗优良率的比较,其中治疗组者高于对照组者,差异上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且微创,安全可行,值得选择和借鉴。
简介:摘 要 目的:观察分析 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扩大成形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神经根型颈椎病换 42 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 在 C形臂 X线机引导下行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 。比较本组患者 治疗前后椎间高度、颈椎曲度、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学 (JOA)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患者治疗后 颈椎曲度测量值及 JOA评分均显著提高 , 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手术前后患者 病变椎间高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经后路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可以 有效的 改善颈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 上肢运动功能及感觉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成形术(PELF)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LFS)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与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因单侧LFS行PELF术患者26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PELF治疗。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术后12~17个月)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在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法评定疗效。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椎间盘高度指数、腰椎前凸角、椎体滑移百分率、腰椎冠状面Cobb角、椎间盘楔形角和椎间孔面积)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P均<0.05)。末次随访时,有效率为96.2%(25/26例)。术前、术后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ODI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术前椎体滑移百分率与VAS评分、ODI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腰椎前凸角较小,效果较差(β=-1.086, P=0.004)。结论PELF治疗LFS效果良好,术前腰椎前凸减少是影响效果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我院2004年2月至2012年3月住我科的共8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方法。结果 99%的患者在术后半小时至24小时,疼痛减轻甚至消失,并且部分纠正了胸背后凸畸形,术后随访3个月--8年,患者反应良好。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这种微创技术,确实能迅速减轻椎体骨折所致疼痛并且尚可部分纠正胸背后凸畸形,避免了高龄患者既往以长期卧床治疗引发的许多致死性继发病以及胸背后凸畸形无法纠正之弊,应用前景广阔。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2012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脊柱科应用颈椎单开门治疗的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30例,其中Centerpiece钛板固定16例(钛板组),传统丝线悬吊14例(悬吊组)。观察2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活动度、颈椎椎管矢状径、颈椎椎管横截面积。比较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开门角度的变化。结果经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2组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颈椎活动度术前与术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椎管矢状径、开门角度及椎管横截面积在末次随访与术后2个月比较中,钛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Centerpiece钛板固定可良好保持开门椎板的稳定状态,维持开门角度以扩大椎管的容积,而传统丝线悬吊组椎板的稳定性在随访期内有所下降。
简介:背景:自从1981年以来,我们采用了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以避免传统椎板减压术所引起的问题。本文旨在阐述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长期疗效以及探讨术后出现的问题。方法:对54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男4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6岁。平均随访时间为5.5年。25例患者为退行性椎管狭窄,13例为腰椎滑脱引起的椎管狭窄,12例为复合性的椎管狭窄(同时存在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6例为增生性椎管狭窄,(2例同时存在增生性狭窄和滑脱的患者分别包括在两个组内)。术后临床疗效评价应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计算恢复率。影像学结果分析包括:椎管横断面积、腰椎后凸情况、腰椎活动度及椎板间融合率。结果:在末次随访时,退行性椎管狭窄的平均恢复率为69.2%,复合性椎管狭窄为66.5%,增生性椎管狭窄为65,2%,滑脱性狭窄为54.7%;恢复差的主要原因为惠者年龄大和减压不充分。随访中有7例JOA评分降低,6例病变在椎板扩大处有发展和5例滑脱处有发展,22例(41%)发生椎板间融合。结论:在术后平均5.5年的随访中,多数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保持了满意的疗效,该手术的最佳适应证是活动较多的年轻人,并且是中央型椎管狭窄的患者。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系列病例[无,历史的,对照组]。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7月本院确诊的50例OVCF患者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甲乙两组,甲组采用PVP治疗,乙组采用PK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椎体形态恢复情况、椎体功能障碍及骨水泥渗透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乙组的VAS评分(2.85±0.86)分显著低于甲组的(4.18±0.96)分(P<0.05)。术后1周及3个月乙组患者的ODI评分(27.35±3.59)、(28.38±3.68)分均比甲组的(40.46±4.71)、(42.36±4.36)分低(均P<0.05)。术后乙组患者椎体高度(23.94±2.56)mm高于甲组的(20.75±2.14)mm,后凸Cobb角(7.61±2.68)°小于甲组的(13.26±2.35)°(均P<0.05)。乙组骨水泥渗透率4.00%,甲组骨水泥渗透率3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都能显著减轻OVCF患者疼痛感,PKP较PVP的预后好。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脊柱骨折中的效果价值展开分析研讨。方法:抽取该院在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间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人数共计82例,按照组间均衡可比原则进行小组划分,每组安排(n=41),分别命名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前者实施椎体成形术治疗方案,后者开展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方案,并针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比对。结果:不同方案的采纳应用,所得效果差异显著,研究组更优(P<0.05),均可见于:术后1、6个月椎体高度、术后1、6个月ODI评分、骨质疏松脊柱骨折临床疗效。结论:对于脊柱患者患者而谈,在其临床治疗方案的横向选取中,采用后凸成形术开展治疗,优势性更强,即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柱功能,还可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建议优先选择、广泛推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通过PKP治疗,对照组给予PV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系统和伤椎高度、凸畸形X线片测量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高度恢复和椎体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骨折疼痛,但PKP矫正椎体高度、凸畸形效果更加理想。